红网时刻10月17日讯(记者 杨斌 吴公然 李慧 郑涛 赵晶)进入十九大倒计时的北京,白天花团锦簇,夜晚熠熠生辉!从10月15日至十九大闭幕当天,每天17时30分至24时,北京市景观照明设施按重大节日标准开启。华灯初上,照亮了靓丽的北京城,也照亮了人们的心底。
10月17日傍晚,红网时刻记者探访北京街头和消费场所,把镜头和录音笔对准游客、市民等,探寻十九大来临之际大家的所盼所想。目光所及之处,耳朵聆听之时,无论是在北京的茶馆里,还是胡同里,人们都在热议即将开幕的十九大——在这个特殊而又意义非凡的日子,到处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特质和心跳┄┄
地点:北京茶楼
人物:来自福建的80后茶楼老板林晨煌
10月17日晚六点,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一如霖茶楼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茶楼老板林晨煌正在热情招待客人。2013年来北京开茶楼的他,一晃在北京已经打拼四个年头了。
“茶楼刚开张时,来喝茶的客人并不多。很多人觉得喝茶在家就可以喝,为什么一定要来茶楼付费喝?”刚到北京的林晨煌经历了一段“艰苦岁月”。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楼优雅的环境、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都成了人们走进茶楼喝茶的理由。以前很多人谈生意,选择酒店、咖啡厅,现在选择来茶楼的越来越多。“他们认为请人在茶楼喝茶谈生意,感觉更有品味。因此现在茶楼的生意越来越好,客流量变大。”已经在北京站稳脚跟的林晨煌对眼下的生活非常满足。
在林晨煌的眼中,小小的一片茶叶也在发生着“高大上”的变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动传统茶文化向外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茶楼体验茶文化,并以此为机会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林晨煌感受最深的是,随着中国近5年的飞速发展,很多外国人就想知道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和中国文化是否有内在联系。他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兴趣点。就像曾经很多国人逐渐喜欢上喝咖啡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喝茶。”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林晨煌都迫不及待十九大开幕了。他说,“18日就要召开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十九大,盛会之后,党和政府会带领我们老百姓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茶楼的生意也会随着国家的发展水涨船高。”
地点:玉渊潭公园
人物:来自河北农村的清扫员王平
今年60岁的王平,来北京前是一名农民,干过农活,搞过绿化,现在他是玉渊潭公园的清扫员。
一年前,为了和在北京工作的女儿生活上能照应,他来到这里干起了清扫员的工作。老王告诉时刻记者,刚来的时候,工作挺忙的,为了环境的干净美洁,清扫工作干劲十足。
每天早上5点多到下午5点,是王平的工作时间。在这里,他循环往复地清扫着被秋风吹下的落叶,这一年来,他感受到的变化是垃圾量下降了,市民的素质高了,垃圾主动送往垃圾桶,更是随处可见大人教育小孩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公园的环境越来越美了。
下班之余,就爱好看看电视的王平,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没办法去祖国各地走走瞧瞧。“但通过电视看到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很是高兴。尤其是这5年来,看到国家很多大事都干成了,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说明社会变革很快,改革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干的也有劲,生活的满意度是越来越高。”他说。
感觉自己身体还不错的王平,最大的希望就是“有生之年还可以多为社会做贡献,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更加美好!”
地点:王府井商业街
人物:来自青岛市即墨区的孙美英
来北京探亲,十九大开幕前夕在北京王府井周边闲逛的孙美英,是一名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时刻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拿着手机拍摄记录北京商业街夜晚的热闹。
“便捷”是孙美英对这趟北京之行给出的“关键词”。也难怪,相比过去坐大巴10多个小时的行程,现在乘坐高铁只需4个多小时的时间,节省的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意味着通过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在享受诸如高铁在内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和红利。
说起她的家乡即墨区,孙美英细数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道路变宽了,小孩上学方便了,就业方便了,最喜人的变化是她的妈妈从过去的小作坊老板变成了小企业的老板┄┄
青岛即墨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孙美英的母亲从过去开办小作坊,到现在依托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网上开起了旗舰店,销售额得到提高,这些看得见的变化都依托改革开放。对老百姓而言,带动了青岛、山东甚至外省的务工人员,解决了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孙美英说。
“明天十九大就要开幕了,我希望今年大会能有更多举措,来进一步解决小孩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实现均等化促进公平,并期待更多的医疗资源‘下移’”。孙美英告诉时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