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中提到,把发展足球运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三步走”战略,也制定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方案》中对发展青少年足球和青训体系建设也做出了详尽说明。(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近几年,随着国家支持力度加大,中国足球事业的热度也不断攀升。其中,青少年足球作为中国足球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国家的政策大力支持下,迎来了它的发展“热潮”。然而如果冷静下来,我们会发现快速发展的青少年足球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面临着几大问题,制约着它的发展。
首先,最关键的就是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出于升学率、考试侧重点以及学校物质条件不足等问题,部分学校在执行有关政策时存在“变通执行”的现象。北京体育大学张廷安教授在基层学校进行调研时发现,所到学校足球活动展示普遍存在汇报演出之感,校园足球成为一种“形式足球”“仪式足球”。还有些地方只在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允许学生开展足球运动,随着检查的结束,有关足球活动也随之“销声匿迹”。这些“形式主义”让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政策“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没有成效”,对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这种“形式主义”,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及制度,对检查的时间采取不定期抽查,避免“面子工程”的出现。对检查的内容采取多样化、学生自主化,并且细量化的考核方式,遏制“形式主义”的滋长。同时完善问责制度,加大惩处力度,把青少年足球像“抓生产”一样认真,采取连带问责制度,倒逼各级领导都不敢忽视这一工作。
再就是青少年足球发展物质条件缺乏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不是不想发展青少年足球,而是物质条件缺乏。尽管国家给予了各地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地方政府自身进行财政支出。造价昂贵的足球场、成本较高的足球比赛组织费用以及足球教练的培训成本等,这些开支让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难以负担,因此也就难以保证当地青少年“有地踢球,有球可踢”,进而也就自然限制了当地青少年足球的发展。
足球事业的发展资源需求量大,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来主导其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更好地利用社会组织以及市场力量来推动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对于进入青少年足球市场的力量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共同促进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青少年足球发展经验,拓宽资金渠道,发动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调动起一切有利于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最后就是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缺乏社会支持的问题。发展青少年足球是帮助青少年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部分地方,社会上并不认可发展青少年足球,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的父母。他们多用较为保守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足球,认为这是“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参与这种活动会影响到学习,同时还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他们更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从事足球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迫于压力,停止了学校的足球活动,与此同时,在家长的干涉下,中国足球也失去了许多优秀的苗子。
要赢得社会的最广泛支持于理解,最关键是要赢得家长们的支持与理解。为此在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沟通和配合,共同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足球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保证足球人才有自己的上升通道,让家长们不用为自己选择了足球的孩子的未来而感到担忧。同时完善对学校的考评方式,不再唯“升学率”论,将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情况纳入考评标准,让学校敢发展足球,让学生能安心练球。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足球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不断发展完善。
突破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瓶颈期”,促进中国足球进一步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既要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好全局,完善相关机制和措施,又要转变职能,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氛围,与各方力量一同促进青少年足球、中国足球的大发展。
文/张哲浩(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