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广州日报:传统技艺更“潮”更时尚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编辑:redcloud 2017-10-03 10:42:52
时刻新闻
—分享—

“番禺首届岭南水色旅游文化节”在宝墨园举行。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番禺沙湾飘色“移植”到水上,男童女童凌空立于水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白云区清湖村黄姓族人制作的龙头。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我们的节日

  广州老传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 、肖桂来

  长假期间,广州各地民俗文化精彩节目不断上演。沙湾飘色“移植”到水上,色仔色女重现“色在水中漂”;清湖村的火龙龙头马达驱动,龙嘴8秒钟张合一次,还会眨眼睛……近日,广州日报多路记者寻访乡村民俗发现,随着越来越多新鲜元素注入其中,民俗技艺变得“潮”了起来,更有时尚气息。

  对于民俗文化,传承始终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记者走访发现,现在村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参与其中,从中了解乡土。“这些朴素民俗承载了最厚重的乡土文化,真正理解它们,才能更深刻懂得这片土地。”清湖村一位扎制火龙的年轻村民说。

  新制作龙头装了电动马达

  “舞龙头,无忧愁;摸龙须,步步高!”在白云区乡村,这个长假,最火的文化节目非火龙文化节莫属。中秋舞火龙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每年中秋,白云区清湖、夏茅、江村等地的村民用榕树枝或稻草扎成草龙,在龙身插满点燃的香烛祈福。

  昨日,记者来到清湖村走访了解到,现在村民正在忙着完善火龙制作。

  “舞龙的过程5小时,但台下的功夫就多得去了。”69岁的龙头总设计师鑑叔介绍,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要耗费半个月甚至更久,仅仅是龙头就用了40多种材料。“不要小看这个龙头,里面布满了‘机关’。” 鑑叔笑言,今年新龙头还是“电子产品”,龙眼内安装了闪烁绿光像在眨眼,龙须则由铝片制成,但最特别的地方要数龙嘴,龙头里面安装了一个小马达,利用锂电池供电转动,每8秒龙嘴就会自动开合一次,显得栩栩如生。

  对于传统民俗文化而言,传承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清湖村村民李叶细告诉记者,清湖村一直传承中秋舞火龙这个民俗文化,早年村民利用秋收禾秆扎制长龙,现在则由私人捐助制作,多年来从不间断。

  “村民从13岁舞到30岁!”李叶细笑言,清湖村村民从不排练“舞龙”,“舞龙就像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左转右跳、上下甩动样样不在话下。在锣鼓声的衬托下,火龙摇曳多姿,游街过巷。他告诉记者,一人舞龙珠,龙头由四名刚结婚但未有子女的男子合力挥舞,龙身则由20余名年轻男子完成。“想添丁的男子可在中秋活动当天摸龙头的灯饰,摸灯意为添丁。”

  游客争睹飘色水上飘

  长假第一天,位于番禺沙湾的宝墨园景区可谓人气火爆。这里,正在举行番禺区首届岭南水色旅游文化节。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具有267年历史的水上飘色重现,为了一睹风采,游客将宝墨园荔景湖围得水泄不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水上飘色大胆创新,将由往日“色在船上飘”改良为“色在水中飘”,男童女童凌空飘起,更具视觉冲击力。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宝墨园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水上飘色改良了往年搭乘飘色的舢板,载重后可潜入水下约30厘米,并保持半浮潜状态悬停于水中,游客看不到舢板,男童女童就好像没有支撑一样凌空飘起。

  “有两位壮汉手扶舢板慢慢前进,为男童女童护航。”该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表演的安全性,几天前,荔景湖经过清塘处理,将湖中水全部放干,检查湖底情况,然后再充满水,这个过程足足花了一天一夜。

  让民俗文化节变成一个大派对

  白云区文化馆负责人冯耀波认为,民俗文化与年轻人可能有一点隔阂,在推动民俗文化落地时,要多从符合年轻人审美角度去考虑,形式上增加互动性、体验感,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让年轻人爱上民俗文化。“有了这样一个氛围,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活动设计,让民俗文化节真正变成一个大派对,大家一起玩起来,文化便会潜移默化感染到每个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