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红网 作者: 编辑:周蒙 2017-09-27 17:39:41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千百年来,汉族与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用歌声传承文化,用服饰记载历史,用舞蹈渲染生命,融中原文明,纳百家之长,最终形成了一批精深博大、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湖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湖南“非遗画卷”。

  目前,湖南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1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24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7人。为了守护好7300万湖湘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从2006年至今,湖南省文化厅以传承湖湘文脉为己任,积极作为,先后走访传承人28424人次,调查项目29162个,收集实物68610件,拍摄照片154664张,文字记录4亿余字。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建立起了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之下,一大批非遗保护中心、展览馆、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在全省各地纷纷涌现,非遗更加频繁地走进演出、走进校园、走进市场,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加入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事业中来。

湘绣之巧

  湘绣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技艺博大精深,据传有72种针法,尤以鬅毛针、乱针绣等针法独树一帜。湘绣将绘画与刺绣完美结合,绣品生动逼真,清新秀润,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此外,湖南省还有土家族织锦技艺、侗锦织造技艺、花瑶挑花、苗族挑花等非遗项目民族特色鲜明,别具艺术价值。

湘瓷之精

  湘瓷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等。醴陵釉下五彩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于世,其色彩艳而不俗,淡而有神,其瓷胎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和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长沙窑铜官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据《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即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铜官陶瓷色彩艳丽,器形华美,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流传广阔,影响深远。

湘茶之醇

  湘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在各族人民的制茶实践和摸索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色、香、味。湘茶以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茯砖茶)、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为代表。黑茶历史悠久,色泽纯黑、多为饼状,外观虽不如其它茶叶亮眼,但是淳朴独特,滋味醇爽,兼具饮用价值与收藏价值,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控制动脉硬化、帮助消化、防止糖尿病、平衡血脂等保健功能。古丈毛尖茶与黑茶不同,其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芽叶完整,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挺秀,耐冲泡,清香馥郁,回味生津。

湘菜之味

  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受湖南气候影响,湘菜调味尤重酸辣,用以提神去湿。湘菜制作精细,用料上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俗。剁椒鱼头、青椒炒肉等湘菜菜品享誉中外,深受人们的喜爱。

湘戏之韵

  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人民群众和历代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湖南地方戏剧艺术吸取了中原文化、湖湘文化的生命养分,逐步形成了剧中多样、特色鲜明的“湘戏”。湘戏包含多个地方剧种,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木偶皮影、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不同戏种不同地域在剧本、表演、服饰、脸谱、唱腔方面都存在差异,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承只中华文脉,又具湖湘特色,如同无数朵艺术奇葩,绽开在祖国的剧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