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福建日报:3000亿元也不能阻挡环保执法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黄云峰 编辑:redcloud 2017-09-24 17:10:24
时刻新闻
—分享—

  黄云峰

  如果关停一家环评不合格的企业,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该如何选择?新华社21日报道称,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舍弗勒发表公开信,声称上海浦东新区环保部门关停了公司一家位于上海的零部件供应商,理论上将影响300万辆汽车的生产,造成3000亿元损失。对此,上海浦东新区环保部门回应称,对于环保违法企业绝不让步。

  “3000亿元”“环保执法”“决不让步”……这些关键词放在一起,想不引人注目都难。或许是意识到有些说法过于耸人听闻,舍弗勒在发表公开信几个小时之后,又改口称可以设法通过协调生产解决难题。与此同时,上海浦东新区环保部门也通过媒体强调了强硬执法的立场,并进一步解释,关停辖区内违法排污企业并不是突然袭击,而是长达数个月沟通之后的措施。

  理清了前因后果,选择题自然容易做。关停违法排污企业,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守护百姓生命健康,想必是人人都愿意看到的事。问题是,假如事情真如公开信所说的那样,会造成3000亿元的经济损失,我们还会坚定地做出这般选择吗?

  上海的环保部门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但有些人未必会这么想。近些年来,我国在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尤其是加大污染排放的治理力度。受此影响,一些企业受到了冲击,不是关门整顿,就是被迫投入巨资引进改造设备,有的甚至就此关门大吉,少数地方的GDP也出现了下滑。在此背景之下,环保拖累实体经济的论调慢慢地多了起来。前不久,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浙江,不少五金厂、饰品厂纷纷暂停生产,义乌小商品市场甚至出现“关门潮”,更是为持此论调者提供了所谓“依据”。

  这一次,舍弗勒发表公开信,声称环保执法会造成3000亿元经济损失,目的也是为了迎合这一论调,博得舆论的同情。客观而言,实施严格的环保执法,确实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但也要看到,受到影响的主要还是那些技术落后的企业。正是这些企业,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等优势,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为了生存,更倾向于通过非法排污等手段,压缩生产成本。然而,市场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它们或许能喘息一时,但终将难免这一命运。严格的环保执法,看似是加快了这一进程,实则是倒逼企业向死而生。

  抓好环保执法工作,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转。试想一下,如果个别企业可以享受“环保豁免权”,通过随意排污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那么其他踏踏实实做好环保的企业岂不是要吃亏?于此而言,环保和实体经济不仅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生相伴的共生关系。我们应把目光放长远点,看到环保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一样,手术初期,病人难免会变得虚弱,但是切除了病灶,排除了隐患,必然会更健康更具活力。

  环保拖累实体经济的说法甚嚣尘上,反衬出当前环保面临的新问题。现在,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越来越大,环保督查已成常态,越来越多难啃的环保“硬骨头”浮出水面,环保执法面临的反弹也逐渐增大。环保拖累实体经济的论调,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比较具有迷惑性的说法而已。如果看清了这一点,别说3000亿元经济损失是企业在夸大其词,就算是事实,该关还是得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