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珠晖分站记者 唐兰荣 苏好 报道
25年前,高中毕业的谢德雅带着一腔热血走入军营,立志参军报国;在部队的21年里,他考入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四次三等功,荣获“抗洪先进个人”“优秀基层带兵人”“优秀‘四会’教练员”称号;回到地方,他成为了湖南衡阳珠晖区和平乡的一名普通干部,基层事情繁杂、压力大,但他任劳任怨,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获得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谢德雅常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转业军人,他只是用部队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对待生活和工作,树立干事创业的决心。
“洪涝来了,我们冲”
“做事有担当,不怕苦不怕累”是同事和朋友对谢德雅最多的评价。他告诉记者,在部队21年的历练,不仅给了他强健的身体,还给了他坚强的意志,特别是1998年的抗洪救灾,至今还历历在目。
说起自己的抗洪经历,谢德雅现在还心有余悸。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泛滥,灾情险重,全国告急、九江告急。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全军出击,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当时在南京军区31集团军86师某部任排长的谢德雅和战友们乘火车转汽车日夜兼程,辗转来到江西省九江市,加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他带领着大家冲入洪水中,一趟接一趟地搬运着沙袋,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在防洪堤上垒起了将近2米高的保护屏。在洪水撤退的那一刻,谢德雅和战友们穿着雨衣,累倒在沙袋上睡着了。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我们能够挺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解放军战士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谢德雅说,“经过了这件事,我觉得以后遇到任何苦难都不怕,都能够勇于面对,攻坚克难。”
“暴雨来了,我们堵”
2013年3月,谢德雅从部队转业,安排在珠晖区和平乡,先后任副乡长及党委委员、政法委员,主管武装、政法、信访维稳等工作。任职期间,滨江新区、内环路等重点项目纷纷落户和平乡,征地拆迁任务重,谢德雅忙得各个村部到处跑,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最忙的时候一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因为基层民兵都来自各个村,与乡亲们关系密切,谢德雅带领民兵们经常深入村里,与拆迁户讲政策,动员群众主动征拆。
今年6月下旬,衡阳市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和平乡作为珠晖区内重点项目最多的乡镇,施工面积大,特别容易出现积涝和山洪灾害。谢德雅心系群众,经常和民兵分队驻扎在各个村,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紧盯防汛形势,时刻处在战备状态。
7月2日,又一轮强降水侵袭雁城,和平乡江东村、新华村都面临洪水的威胁。谢德雅带头奔赴抗洪一线,整整两天两夜,与民兵们一起填充沙袋、巩固堤坝,饿了就啃馒头、吃方便面,累了就靠在大树下眯一会,把部队里坚强、勇敢的那股劲全用上了。在受灾严重的新华村,冒着倾盆大雨,谢德雅和民兵们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洪水,运送沙袋加固堤坝,调用抽水机排除内涝,帮助村民搬运物资……从7月3日晚上8点到7月4日凌晨3点,整整工作了7个小时,共加固防洪堤1.5米高、200多米长,堵住管涌10多处,转移群众100多人,确保了全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每年都要组织民兵集训,每个月都到各个村去检查民兵工作落实情况,强化他们的基本军事理论知识,提高基层民兵处理防汛抢险、安全防火、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方法、能力,这次能够顺利战胜洪灾,就是对我们平时各项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检验。”谢德雅告诉笔者,自己从部队出来,如今回到地方,他仍要保持一名党员、一名军人的优良作风,继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锻炼和履职尽责能力的提高,心系国防,将热情和汗水融入到地方武装工作中,为国防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