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8日,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栏目重磅推出献礼“十九大”特别节目——《为了人民》,以新闻的号角向千千万万的一线扶贫“战士”致敬。该系列报道用8个扶贫故事,讲述了湖南脱贫攻坚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点滴,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一批扎根基层、忘我付出的扶贫楷模,以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坚守在扶贫前线,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用践行诠释了忠诚和担当。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舆论强烈反响。
一、传播情况
播出前期,湖南卫视依托自身资源及芒果TV融媒体资源,先后在PC页面、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电视、IPTV等全端口进行了节目播出预告宣传。湖南日报、红网、时刻新闻、华声在线、新湖南等媒体同步推出开播预告,制作相关专题,并在首页头条或焦点图进行了推送。央视网、中国网等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转载。
从7月11日开始,《为了人民》系列新闻报道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栏目按期播出,每条报道在节目播出时,都配有宣传片和本台评论。除了在湖南卫视播出外,节目还在湖南都市频道等省级地面频道重播,同步在人民网、光明网、腾讯网、芒果TV、红网、凤凰网等新媒体平台上推广。红网、时刻新闻、华声在线、新湖南等网站融合新媒体客户端还在相关专题同步推出《为了人民》节目视频,截至目前,累计点击量已超过一亿次。
据各网站后台的大数据统计,网友对《为了人民》专题的点赞率达到96%以上。在红网论坛,网友发帖50余篇,阅读量超过30万次。华声在线论坛,超过18万人次参与节目专题讨论。另外,网友还在微博上自觉组织建立“为了人民”讨论微话题,截至7月25,该话题阅读量高达3163.4万,讨论量7492条。网络大V、专家学者、普通网民也纷纷加入讨论,并给予了积极评价,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舆论反响
(一)媒体评论。《为了人民》系列新闻报道推出后,湖南日报、红网、时刻新闻、华声在线等媒体刊发多篇评论文章,从该片的文本、内涵、意义等多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一致认为这是湖南卫视继《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湖南好人》和《初心璀璨》之后,推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部优秀作品,节目真实而生动,感人而有力量,叩响了扶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引起了舆论共鸣。
湖南日报7月22日要闻版刊发的评论文章《心中有人民,镜头有方向》认为,脱贫攻坚战场,每天都有大量的故事,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了人民》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一个重要原因是从选题上把准了时代脉搏,展现了主人公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精神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闻媒体讲好扶贫故事,树立可信可学可敬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群像,以新闻报道形式给力脱贫攻坚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红网评论推出的《始终“为了人民”才能不忘初心》《党员干部当争做“为了人民”的排头兵》等文章认为,从这些典型的扶贫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义无反顾的执着与坚守。面对前行路上许许多多的艰难,或许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实现的路径也有许多,但最根本的理念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忘初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我们不仅需要先进人物做正面积极的榜样引领,更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方式渠道,让广大党员干部都能争做“为了人民”的排头兵,从而让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湖南愈加具备浓厚的为民底色。
华声在线刊发评论《“为了人民”让改革者砥砺前行》也认为,一个个扎根于扶贫战场第一线的湖南改革者形象,得以鲜活而立体。他们顺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让“为了人民”作为自己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砥砺前行的信念,走出了湖南“精准扶贫”的坚实足音。
(二)名博评剧。在微博、微信等舆论载体上,《为了人民》的播出引发了省内外80多位网络大V名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从观看该系列新闻报道的感受、经历、体会等方面在自媒体平台纷纷发文,认为该系列报道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还启示了扶贫攻坚背后忘我付出的“扶贫战士”绝对忠诚的为民情怀。
新浪名博、网络大V周碧华发表博文认为,湖南卫视系列专题片《为了人民》引起反响不是偶然的,因为其中所报道的人物确实是用生命与赤诚在捍卫信仰。其中从河北到异乡扶贫的转业军人王新法,其事迹尤为感人。知名媒体人“轻舞飞柳”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在微博中写道,“作为曾经参与过扶贫报道的我,我觉得这个节目全景展示了精准扶贫的湖南样本。如何真正做到精准扶贫,这8期节目就是学习的样本,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网络大V“一声炮响”观看《为了人民》节目后,也在自媒体上发文感概,镜头里最令人感动的,是湘西花垣县磨老村黑土麦田的扶贫专员陶品儒。这位曾留学澳大利亚的长沙望城籍海归青年,用知识扶贫,智慧扶贫,带动一批青年朋友扎根贫困山区,通过发展苞谷酸产业点燃乡亲们的脱贫信心。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是有抱负、有情怀一代,是心系祖国和人民,愿意为祖国强大奉献的一代。
网络大V、知名媒体人廖隆章也在微博上发表头条文章认为,湖南卫视《为了人民》这组系列报道,通过抓取那些感人画面,记录那些真实细节,用电视语言情真意切地讲述了各地具有地域特色、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和扶贫模式、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价值追求、忘我付出的先进人物,生动诠释了他们的扶贫故事。客观反映了湖南各地在脱贫攻坚战中,新时期共产党人心系百姓,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和璀璨初心,直击中人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感动着无数观众和网友。
资深媒体人“记者李国洪”也在自媒体发表博文感慨,一个民族,如果有人愿意为了改变同胞的命运而不计回报地全情付出,一定是关乎信仰。这样的信仰,值得敬佩、值得感动。湖南卫视《为了人民》,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真真切切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去奔走,为人民去燃烧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戴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无动于衷呢?
(三)专家学者热议。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湖南卫视《为了人民》的播出引发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一个个扶贫故事感人至深,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为了人民》所讲述的扶贫故事,将主人公和百姓群众的“真善美”润物无声地表达出来,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高校学者计划将这一系列节目,作为讲课范例,与学生们一同研讨。
湖南省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室主任郭丹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为了人民:关键词是小》认为,从《县委大院》《绝对忠诚》,到《湖南好人》《初心璀璨》,再到八集系列报道《为了人民》,湖南卫视的视角越来越“小”,镜头最后定格在大国小民,用这种方式观察并记录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程度。放弃宏大的格局,这种俯身探微的琐碎反而迸发了前所未有的集聚力,小角落里的小人物、小人家里的小事件、小岗位上的小坚持、小年轻们的小奋斗,汇拢了一个巨大的时代梦、中国梦——小民大国,呵护每一个微而渺的小民之梦,是为大国!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文利认为,以细节取胜,它有大量的真实感人的细节。我将把它们作为经典案例,在课堂上作为教学的资料来进行讲授。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鲁佑文也认为,他们的这种精神,他们的这种行动,为我们这个社会树立了一个标杆,给我们很大的心灵震撼。他们所展现的精气神,正是湖南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张思京还认为,我们看到了东西方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和巨大差异,那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这对于我们传递信心,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作为扶贫工作者,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在观看《为了人民》系列报道后,深有感触。他说,“让我们真正读到了什么叫真心扶贫、什么叫真情扶贫、什么叫用心、用脑扶贫、什么叫做用工匠精神扶贫。尤其是对我们身居扶贫攻坚一线和我们身居“指挥部”、办公室的同志,给了很多启示和教育。”
(四)网友舆论。《为了人民》播出后,舆论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很多论坛网友和微博网友的热议,尤其是引发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些扶贫先锋楷模的敬仰。
在红网论坛,有网友发布了《<为了人民>王婷:“花木兰”扶贫》的有关帖文,详细讲述王新法女儿王婷“替父扶贫”的故事,短短两天时间,其阅读量一路飙升超过12万次,网友评论100余条,无数网友对“替父扶贫”的故事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自发扶贫第一人,他的事迹,他的离去,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感动了常德,感动了石门,如今女儿又在延续这一份感动,令人动容。”论坛网友“GoldWood”用这段的文字抒写了“替父扶贫”的感慨,“他虽然走了,但在薛家村,在我们心里,他没有走,他永远站在我们的前方,就像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网友“翼人张翼德”也写下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湖南科技大学豆沙包工作室的青年画手们,还专门为报道中的8位故事中的主人公设计了卡通形象,配上情深意切的扶贫故事,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对这些扶贫工作者的敬仰。网友们直呼被“萌”湿了眼睛,感受到村官与人民的“零距离”。
“最近在关注湖南新闻《为了人民》这个版块。确实值得一看。他们的故事很感人,看完后很受鼓励。报道也很扎实,真实而不浮躁,很接地气,很有带入感。”多位网友在微博上也对《为了人民》系列报道给予了肯定。
三、舆情总结
(一)融合报道形成传播新格局。在传播方式上,《为了人民》与平面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互动融合,有效扩大了传播效果。在播出方式上从一次性播出,变为多次播出和反复播出;从一屏观看,变为多屏、多渠道收听收看,节目影响力成倍放大。该系列报道除在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播出外,还在湖南都市频道等省级地面频道重播,使观众有多次收听收看的机会。节目播出期间,每天都安排专人在第一时间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红网、湖南在线等主流媒体提供节目视频、文稿、高清图集以及相关的评论等,在红网、时刻新闻、华声在线、新湖南等媒体还制作了专题网页,改善网民阅读体验,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变被动观看为互动传播,使节目更容易深入人们的内心。随着节目播出,湖南科技大学的同学们自发创作了《为了人民》漫画版的系列故事,在网上传播,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二)讲好扶贫故事叩响时代主题。网络舆论普遍认为,《为了人民》这8集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是因为它的故事里处处体现着“真善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观众,并传播爱国、奉献、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叩响了扶贫路上一起发展、共同圆梦的时代主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共鸣。节目集中展示了扶贫队员诚心诚意来扶贫帮困的真心,也展示了扶贫队员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真情,给人温暖和力量。以客观事实和扶贫实践的鲜活案例传递了各种扶贫脱困“真经”。在具体的系列报道并没有一味去宣扬扶贫和脱贫的成绩如何好,而是客观展示扶贫工作的中的矛盾和冲突,用实事和数据说话,给人启发,令人信服。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报道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共产党人的初心,叩响了扶贫路上一起发展、共圆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三)创新制作凸显强烈艺术感染力。湖南卫视创作团队坚持一贯的大片纪实手法,创新新闻大片,使典型报道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新闻精品,增强了作品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七一前一个多月,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就派出八个摄制组,分赴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八位驻村扶贫队长扎根一线,深入群众,带领当地村民脱贫奔小康的经历。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镜头里充满了生活气息,报道非常接地气。拍摄中动用了六角翼、动力伞、gopro、5D等特种装备和常规设备,采制的新闻素材达300多个小时。
(四)高规格台评直击人心引领舆论。每集报道之后,都配发评论文章《胡湘平》,短小精当,温暖有力,直抵人们的内心。如《胡湘平:没有一个理由让贫困群众掉队》《胡湘平:红军精神代代传》《胡湘平:青春的旗帜》《胡湘平:人民最大》《胡湘平:被人民需要也是幸福》等评论既高举旗帜,权威发声;又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富有带入感的配乐,高规格的导语,融入接地气又养眼的每一帧画面,亲切朴实的同期声,大气磅礴的台评,直击人心,令人感慨。
(五)社会反响强烈引发热议点赞。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的舆论反响,尤其是80多位网络大V的自发参与,对该系列报道给予高度评价。无论是湖南卫视前期的节目策划,还是播出传送覆盖的融合创新,充分体现了新闻报道“接地气”的魅力,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以“亲近”“ 自然”“ 可信”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有效传播了爱国、奉献、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渠道,形成的融合报道,在网络上形成了强烈的舆论反响,其互动传播更让人深入人心,一些年轻的学生群体和党政干部,看完系列报道后纷纷感言,给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作者 盛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