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永州市坚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来落实,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三年来,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369789人,贫困村出列131个。
系列报道:
红网永州站7月13日讯(通讯员 永景 肖柳)永州市共有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新田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宁远县、双牌县、江永县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底,全市还有未脱贫人口314737人,贫困村643个。国家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市、县两级根据中央和省里的安排部署,及时编制专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集中资源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人口素质,努力扎稳扶贫硬寨,全面加快脱贫步伐。产业铺就快车道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是精准扶贫、快速脱贫的有效途径。全市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以“四跟四走”为基本模式,在县域范围,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重点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重点提供就业岗位,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全市重点扶持做大做强粮油、经作、畜牧水产、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温氏集团、金浩茶油、自然韵茶业等品牌龙头企业,共带动345个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扶持贫困对象25320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牢实根植了发展基因,激活了发展动力,阻断了贫困发生的动因。祁阳县文明铺镇新塘角村共流转土地600多亩,种植槟榔芋450亩,蜜本F1南瓜150亩,建设60千瓦的村级光伏发电站一座,贫困户每年人均增加收入2300多元。2016年,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旅游扶贫现场推进会和全省“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现场会相继在永州市召开,并重点推介永州市产业扶贫工作经验。
金融架起增收桥
2016年,永州农商银行为冷水滩区蔡市镇零东圩村32户贫困户99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64万元,全部入股村集体企业建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贫困户每年可获固定分红6.4万元(10%),户均增收2000元。这是全市大力开展金融扶贫一个成功样本。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扶贫最大的好处在于,既帮助村集体企业获得了流动资金,又实现了贫困户“零负担、纯收益”。全市2015年启动实施扶贫小额信贷以来,市里与省三大政策性银行签署贷款总额83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支持全市脱贫攻坚。2016年,全市完成扶贫小额信贷22.2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增速、总量均排全省第一。2016年全市有8个县区扶贫小额贷款过亿元,永州金融扶贫经验在全省推介。目前,全市另有农业、能源、工业、商贸、旅游等11个领域、122家扶贫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小额信贷。市里还积极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县的信贷投放。全市累计发放再贷款18亿元,其中对5个贫困县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8.9亿元。同时,全市积极推进“金融保险+扶贫”,在5个贫困县启动了“扶贫财银保”项目试点,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保单作担保,成功解决了扶贫经济组织“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
教育铸就强引擎
“要把教育培训这项工作抓实抓好,让农村群众真正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晖首次调研全市教育工作时强调:一定要把留守在农村的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的学生培训好,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专项培训、获得就业机会。
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全市围绕就业抓教育,围绕脱贫抓就业,教育扶贫和就业增收成为脱贫致富的强大引擎。一方面,全市大力健全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按照“一户至少培养一名产业工人”的基本思路,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纷纷为就业脱贫开展技术培训。永州工贸学校依托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实践教研基地和永州市农村党员、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的党员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优势,每年培训20期近万名农民群众。2016年,全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人数达到63000多人,培训后的学生和群众就业涉及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厂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蓝山县三峰茶业公司去年以来先后设立了种茶、采茶、制茶、运输、除草等200多个长期岗位,日岗位收入达120元以上。
搬迁搬出新天地
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他们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重要途径。全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总体目标,按照因地制宜讲实效的原则,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当地民俗旅游、房地产去库存等方面有机结合,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投入、同步实施。2016年以来,全市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277 人。从实践来看,易地扶贫搬迁至少搬出了四个“好”。一是搬出了好收成。据对零陵区邮亭圩镇、祁阳县龙凼村76户搬迁户调查统计,易地搬迁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4665元。二是搬出了好习惯。搬迁后,群众的生活方式、卫生行为、发展理念等向现代文明方向迈出大步子。三是搬出了好环境。很多搬迁户反映:“过去住在高坡上,开门见山,出门爬山,住的房子又矮又小,人畜不分。现在搬了新家,住得干净又卫生,出门就是大街,感觉太好了”。四是搬出了好生态。实施整村整组搬迁的地方,减少或杜绝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小桥岭村、大湾村过去靠山吃山,户户“烧炭翁”。全部搬迁出来以后,“烧炭村”每年减少上百亩森林采伐量,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绣花”展现真功夫
专精结合,多项并进,是全市专项扶贫又一鲜明特色。全市上下施展“绣花”功夫,统筹推进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专项规划。今年4月,市里组织召开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参加的“万人大会”,集中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活动,从市、县机关单位抽调1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政策、完善台账、核准信息、开展精准帮扶。选派2607名优秀干部组建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按照“321”的模式(厅级干部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县处级干部结对帮扶2户、科级及以下干部结对帮扶1户),动员10万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形成了领导包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全员结对的精准帮扶机制,实现了全市贫困村驻村帮扶和贫困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各个专项规划落实见效。目前,全市共有 116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宁远九嶷山景区获评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江华香草源景区、江永勾蓝瑶寨等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