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红评:精准扶贫,一场以人为本的宏伟征程

来源:红网 作者:红评 编辑:王俞 2017-06-27 09:46:19
时刻新闻
—分享—

 

  不唯今日之我们,古人也常言“家国天下”。铿锵四字,背后所散发的浓浓豪情,所蕴含的担当精神,穿越了几千年的浩荡时空,熏养民族气质,照亮古今中华。

  “家国天下”中还蕴含着个人与国家的深刻关系。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换言之,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诚哉斯言!剥离宏观而抽象的概念,回归本初,凝望这片广袤的大地时,我们所深切注视着的,不正是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个体么?

  由是观之,当我们提及国家的发展时,谈论的实则是无数个人的发展;当我们提及国家的进步时,谈论的实则是无数个人的进步。置于国家治理的视角下来看,无疑,唯有以人为本,不断前行,国家的整体进步,才有永续的源泉和真实的支撑。

  “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某个人、某群人,而是指每一个人。于国家治理而言,相应的胸怀和准则是——不能无视“少数人”的存在,不忘倾听那些细弱的声音,不辞打捞那些沉默的诉求。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与多数人的大步前行相伴的,往往是小部分人的迟滞落后。而这一小部分人,如同决定木桶盛水量的“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高度。故而,不让“少数人”掉队,应当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努力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我国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国家治理的视线从未远离过“少数人”。扶贫工作,便是重要的体现之一。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也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奠基者。1984年,邓小平同志深切地关注并指出:“现在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对于解放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1986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全国范围的扶贫开发工作启动。

  风雨兼程的岁月,换来的是一张鲜亮夺目的民生成绩单。《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去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中国贫困人口数已经从1978年的2.5亿降至2015年的5575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30.7%降至5.7%。中国成为全球首个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减贫成效获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及至当下,庙堂之上的关切目光,依旧注视着已为数不多的贫困人口。扶贫路上,那一双双执着前行的脚步,不仅未有丝毫停歇,反倒愈发铿锵有力。

  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经过先前几十年的努力,如今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是为数不多但也最难啃的“硬骨头”。当此时,中央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路线,为关键阶段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站在紧迫的时间节点上,沿着“精准扶贫”的陡峰攀爬,我们不能遗忘初心——“以人为本”。必须看到,它不仅要求我们“眼中有人”,关注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发展需要,也要求我们在工作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人的天性弱点。

  就扶贫工作来说,无论何时何地,若不能激发贫困者的内在活力与主动性,那么,即便外部的帮扶制度再完善,恐怕也不仅无益反倒有害。“越扶越懒”现象,便是教训之一。此外,我们还可能因“扶得了一时,扶不了一世”,而不得不面对贫困户脱贫后再度返贫的困局。

  事实也证明,那些因外部环境,如自然条件而陷入贫困之人,往往并非不可突破的扶贫难点。缺乏内在活力和主动性的贫困者,往往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也是为什么,在扶贫一线上,众多辛勤的扶贫工作者都曾感慨地指出——“扶贫重在扶志”。所谓“扶志”,即对个体活力和主动性的培养与激发。

  从“扶贫”到“精准扶贫”,可以说,正是要求我们在工作方法上进一步深化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看,尤为重要的一个工作方向,是对贫困户的自主行动空间进行积极扩展。如同家长适时“放手”更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在特定情景中,扶贫工作也需要学会“放手”。这有利于避免贫困户对于外部帮扶形成心理依赖,可以激发他们脱贫的内在活力和主动性,推动劳动致富长效机制的最终形成。“互助资金借贷关系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农民自己决策”——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实施的“参与式扶贫”,正是通过扩展贫困户的自主行动空间,最终收获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实施精准扶贫,不让“少数人”掉队,冲刺全面小康,就中国的人口基数而言,无疑是一场堪可载入史册的宏伟征程。要顺利抵达终点,我们需要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把准方向,狠下力气,砥砺前行。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