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要做到“板凳上谈心”关键得入乡随俗

来源:红网 作者:张继 编辑:许敏 2017-05-26 20:58:39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来,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主流媒体记者纷纷走村入户到基层进行全面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与群众交流沟通,如何与老百姓打交道,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对此《人民日报》推出了一篇《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的述评文章。文章提出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干部要善于使用通俗的群众语言,做到与群众拉家常,才能够走进群众心扉,顺利开展好各项工作。

  其实,干部语言问题也是一个老话题。媒体早在几年前就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随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最后在身边人员的圆场下尴尬收场。虽然这是“老黄历”了,但为啥主流媒体还要强调这个“板凳上的谈心”?显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干部在潜意识里依然还存在语言“不搭调”问题。

  “板凳上的谈心”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无论是记者,还是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去调研,首先要入乡随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当然,领导干部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关心群众的,只是在面对群众时,依然还用起了自己机关语言和书面语言。开口就是政策,闭口就是专业术语,老百姓自然会云里雾里,会认为你不是与他们“一伙”的。

  乡里乡亲,为啥能够亲?关键是大家有公共的风俗习惯,有顺畅的语言交流沟通。同样是动员群众扶贫搬迁,如果能够将心比心,从群众自身的生产生活角度去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自然就会金石为开,就会笑逐颜开。相反如果板起面孔,一番大道里说教,那就会适得其反。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为啥会顺畅,有工作方式方法的原因,但首先是能够用群众的语言打动群众。

  “板凳上的谈心”也是一个作风问题。语言技巧问题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干部的思想作风。难道说群众的语言就那么深奥难懂,就那么难学?难道比专业的政治术语还高深?显然不是,某些干部之所以说不出“板凳上的谈心”,关键不在于自己说不来,而是不想说。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就应该高高在上,不愿意用老百姓的土话来交谈。即便到群众中去交流谈心,也要显示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你没有和群众坐一条凳子,你始终与群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群众怎么会接纳你?你没有交心,群众自然不会贴心,当然交流就会尴尬,就会出现不搭调的问题。

  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并不难,关键是要心怀群众,要心忧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干,只要你一心一意在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群众自然就会从心底里接纳你,认可你。因此,与其说从“套话”到“大白话”是语言上的“转码”,不如说是某些干部作风上的转变。

  文/张继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