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在海南三亚的试验田里出现的一株水稻,让育种家邓启云感叹像是见到了“梦中情人”。这个叫Y58S的不育系,撑起了两系杂交稻半边天——
“超级母亲”育出95个两系杂交稻品种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吴俊 周萍
5月22日,浏阳永安。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150亩育种基地里,85个杂交稻品种刚刚播下种子。
该公司首席科学家邓启云研究员的办公室里,摆上了两份崭新的获奖证书——“广适性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选育及其生产配套技术”项目获201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适性超级杂交稻新品种选育与绿色生产”获首届省科技创新奖。
双喜临门的项目主持人邓启云研究员告诉记者,两个获奖项目的核心创新都源于Y58S这个“超级母亲”。目前,Y58S正在海南、云南大面积繁殖,分别处于大田收割、移栽阶段。
“超级母亲”到底有多牛?
“截至2016年底,Y58S被全国108家育种单位引种应用,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在生产上种植的Y两优品种有95个,今年还有13个Y两优新品种已完成所有试验程序将释放到市场,审定区域覆盖南方籼稻全部3大生态区,是我国审定品种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系杂交稻骨干亲本。”邓启云说,其中就有超级稻二、三、四期攻关的领跑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
说起Y58S的问世,还要先讲一件当年在中国杂交稻研究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要实现两系杂交稻,育种家们首先必须培养出一个优质母本即不育系。1989年遭遇的盛夏罕见低温使当时的光敏不育系严重“打摆子”,不育变成了可育,当年杂交稻制种出现大面积失败。从那时起,寻找不育起点温度较低、繁殖制种安全,且能让杂交稻种子高产又适应性强的实用光温敏不育系,成为我国两系杂交稻研究的方向性目标。
1998年,邓启云带领团队加入了研究大军。
2001年3月出现了转折。“当时在海南三亚的试验田里转悠,我看到一株不育株突然眼前一亮,株形好、长势好,像是见到了‘梦中情人’。”邓启云“嘿嘿”一笑。这就是Y58S。
很快,邓启云用这个不育系配组选育出Y两优1号,成为第二期超级稻代表性品种,也是2010年至2013年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邓启云透露,Y两优1号和第一期超级稻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是“同父异母”。
随后,邓启云带领团队利用马来西亚野生稻与广亲和粳稻种质,结合全生育期株型选择,创制了特大穗、高结实与高抗倒的远恢2号、R900等强优恢复系(父本),与Y58S配组育成了Y两优2号、Y两优900等超级杂交稻,相继实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和1026.7公斤,再创高产纪录。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Y两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是2010年以来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稻系列品种,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80亿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超级母亲”为什么这么牛
“Y58S经过大量实验育成,精心整合了国内外4个育种材料的优点。”邓启云说,为了使好品种能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国内种业界可以免费使用Y58S,但要求品种署名Y两优,这是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在今年初中国农学会举办的成果评价会上,专家们认为,项目组实现有利多基因累加,创制了不育起点温度低(低于23.0℃)、制种安全、可繁性好、株型理想、配合力高、抗逆性强、异交结实率高的光温敏不育系Y58S,发明了一套精细严格的光温敏不育系核心种子提纯与原种保真繁殖技术,保证了两系杂交稻的安全生产,系列成果在两系杂交稻育种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
成功背后,艰辛自知。“别人在家里吹着空调的时候,我们却要在大太阳下观察水稻开花。连伞都不能打,打了伞就看不清。”邓启云说,因为候鸟式的水稻育种研究,团队里很多研究人员春节常常不能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