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县正快速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长沙经济发展的东引擎、东高地。“湖南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三级协同发力,由临空经济核心区、长沙经开区、会展经济区组成的大临空经济发展区,正蓄势待发,飞向蓝天。(3月30日《人民日报》)
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地区,何以会以“临空经济”的特色进入国家大报的视野呢?当然,这首先在于长沙临空经济区经济效应的熠熠生辉。一个可以用来佐证的数据是:2016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129.67万人次,黄花国际机场成功跻身千万级国际机场行列,客运量位居中部机场第一。
这样的数据,一方面意味着长沙临空区的区位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折射了长沙临空区发展的巨大空间。众所周知,所谓临空经济正是依托于航空运输资源,通过产业衍生,进而在经济发展中将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此再来打量以长沙县为主导的长沙临空经济区的进阶之路,便不难摸寻出其中的秘诀。首先,长沙临空区的资源优势,除了客观上的区位因素外,还在于能抓住宏观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机遇。正如媒体所描述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沙成为湖南省唯一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其次,各级政府在各个层面上的协同发力。早在去年11月,在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便提出,要下大力气建设长沙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并把临空经济区建设提升到“二次创业”的高度。而在长沙市层面,则是早有谋划——打造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实现一江两岸,双翼齐飞,全力构筑“双引擎、双高地”格局。而临空经济就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形态。如果说来自省、市层面的布局,是对临空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那么,长沙县政府在临空经济的发力,则是对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以第一的“速度”和“姿态”,上下同心,围绕着“二次创业”做大做强临空经济。
在长沙县的临空经济发展逻辑中,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据悉,自今年2月以来,长沙县迅速推进临空经济区北片区、机场大道以东片区等征地拆迁,高效开展主干道两边绿化亮化、裸露黄土覆盖等环境景观提质,积极完善综保区排水管涵、污水处理厂、临空变电站等配套设施,抓紧编制临空经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核心区产业发展规划等区域规划。
项目招商与落地,建立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相较于所谓优惠政策的堆砌,这无疑是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目前长沙县临空经济招商的火爆,便是最好的证明。
有足够理由相信,长沙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将是湖南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长沙市和长沙县的发展机遇。从更大的层面讲,长沙临空经济区的打开方式,或许不能在其他地区进行完全复制,但其中的发展逻辑,无疑是有其推广价值的。
文/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