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孙竞)今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陈宝生表示,教育部将采取三条措施来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记者会开始,陈宝生开门见山表示,这是到教育部工作后第一次参加记者会,他把今天的记者会当做是一场考试,各位记者就是出题的老师、阅卷的老师、监考的老师,他希望这是一场素质教育的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出的“乡村教师的队伍难招难留”问题时,陈宝生说,我国现在有300万乡村教师,他们是基础教育的脊梁,尤其是农村孩子成长的园丁。2015年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陈宝生介绍,《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依旧非常严重,集中表现在三个问题,教育部在围绕这三个问题出台政策和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下得去”。乡村教师短缺突出表现是“下不去”。《计划》颁布以后,深入实施的“特岗计划”就是专门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毕业生到乡村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连片特困贫困地区和265个连片特困贫困地区之外的省贫县都纳入了这个范围。
二是“留得住”。下去了留不住,干一段时间就走了,“特岗计划”也有这个问题。解决留不住这个问题,主要有三招:第一招是中央财政投入了52.53亿元资金,使8.1万学校的近130万乡村教师受益。通过提高补助,让他们在乡村从事教育劳动得到相应的补偿,大体上人均300元左右。一些省财政拿出资金投入,标准较高的,最高在1500元。这是解决经济范围的。第二招是在全国建了40万套乡村教师、特岗教师的周转房,提高教师居住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第三招是提高乡村教师的荣誉。教育部向106万名在乡村从教超过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颁发荣誉证,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精神奖励,营造教师在乡村从教的浓厚氛围,让他们有职业的荣誉感。
三是“教得好”。“教不好”的问题主要是质量问题。采取措施鼓励水平比较高的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这有经济措施也有保障条件的措施,鼓励他们流动。还有一个措施是培训,培训的关键是学校得有一个好校长,这两年培训校长380万人次,不断地给他们培训,让他们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水平。有一个好的校长带着一帮老师,这个乡村的教学水平就会逐步地提高。
陈宝生表示,下一步,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乡村教师计划,同时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尽可能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还有解决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编制问题,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另外要下功夫解决好“长不高”的问题,就是要从制度上解决他们评职称这样一些职业发展问题。做好制度安排,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乡村教师短缺问题就会得到较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