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全国两会地方谈】“针”功夫显“大情怀”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夏熊飞 2017-03-11 00:03:26
时刻新闻
—分享—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微观上看,贫困常常表现为个体家庭的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而在宏观上看,贫困现象的存在则反映出贫富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多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因此,消除贫困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贫困户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内心的牵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贫工作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实效,是打赢当前扶贫攻坚战的关键要素,需要下足“针”功夫,在精细“穿针”、悉心“引线”上做文章,才能让绣出的“花”更饱满、更艳丽、更令群众满意。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实现小康,扶贫是关键,而要在扶贫中发挥出“针”功夫更是不易。既少不得周密的谋划、详实的调研、全面的摸底,又要在找准“痛点”、对“症”下药、实现“造血”上做到绝对的精准,确保扶贫工作每一步都能走得平稳、迈得踏实、行得坚定,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强化本领、自主脱贫。如此,才能在精准扶贫中彰显大情怀、大关爱。

  反观时下,不少扶贫干部的确带着政策、资金做帮扶,也让贫困户得到了不少实惠,但在“情怀”上却少了那么一丝“意境”。有的干部缺乏与贫困户有效的沟通了解,自己觉得怎么好、怎么对、怎么可行便怎么来,结果导致了“干部怪群众不努力、群众在身后叫苦不迭”的怪现象。更有甚者,大行“粗放式”扶贫之道,“大水漫灌”,“灌饱”一个是一个,只图应付任务、早日脱身,甚至不惜搬弄些“数字脱贫”的表格文化,对贫困群众严重不负责任。

  做扶贫工作,首要具备“大情怀”,毕竟没有谁天生就该面临贫困的窘境,他们或是缺乏资源、或是存在特殊难言之隐。所以我们要用好“针”功夫,多去跟贫困户交交心、聊聊天,听他们拉拉家常、诉诉苦,向他们投入足够的耐心和关爱,多去了解些他们的实际情况、真实想法,帮助其找准大有可为的着力点、借力点,将他们走出贫困、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充分激发出来,敢于面对眼前的困难,用苦干、实干给自己铺路、搭桥。对于广大扶贫干部来说,面上的脱贫只是“假把式”,唯有从细处着手、小处发力,在能力上、态度上实现“双脱贫”,才能真正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凝聚满满的正能量。

  “针”功夫显“大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精准扶贫这项有力举措,真正将扶贫之“花”绣得精准、绣得漂亮、绣出实效,这才是对人民最庄重的承诺和担当。

  文/储旭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