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许家印: 啃脱贫“硬骨头” 要“输血”更要“造血”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李莎宁 2017-03-09 10:27:23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9日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养老服务、持续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回答记者提问。

(两会)(6)政协委员谈惠民生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召开“政协委员谈惠民生”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黄洁夫、王文彪、许家印、胡晓义、李彦宏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养老服务、持续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许家印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人民日报记者:请问许家印委员。过去一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脱贫攻坚越到后面任务越重。去年,全国政协就扶贫开发到大别山区、武陵山片区、延安等地进行了多次调研,鼓励政协委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作为政协委员和企业家,您认为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做法是什么?谢谢。

  全国政协常委、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 许家印: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说明你很关注扶贫问题。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去年,全国有12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扶贫力度前所未有。脱贫开发实现了良好的开局,目前,我们国家还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这些老百姓很多还生活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地方。所以,脱贫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应该说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如何啃这些“硬骨头”?我认为,首先是需要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综合措施,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需要见效快,更需要着眼长远。我们通过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切身体会到,产业扶贫是非常重要的,就地扶贫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就很容易返贫;搬迁扶贫如果没有产业的依托,就很容易搬得出而稳不住。贫困群众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和劳动力,只有依靠发展产业,把贫困群众的土地和劳动力转化为家庭的收入,才能实现脱贫。

  我们帮扶大方县的30亿资金,有一半是用在产业扶贫上。怎样才能做好产业扶贫呢?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点非常重要:一是成立合作社,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三是引进上下游企业。

  首先是成立合作社,有40%以上贫困群众是因病致贫,有的人基本没有劳动能力。还有的老百姓要么缺资金,要么缺技术,要么就不懂经营,这就需要合作社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力所能及的劳动收入,来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第二,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各不相同,有的地方适合种粮、种棉,有的地方适合种瓜、种菜,有的地方适合养猪、养牛,有的地方适合乡村旅游等等,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好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第三,引进上下游企业。农产品市场经常波动起伏,很多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也不知道种多少,甚至有的也不知道怎么种,也不知道卖给谁。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引进上下游的企业,在产前根据市场指导生产;在产中提供生产资料、帮助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服务等等;在产后上门收购,并销往市场,形成供产销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模式。

  总之,一句话,我认为成立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引进上下游企业是我们产业扶贫的三要素。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谢谢大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