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全国人大代表刘国忠: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

来源:红网 作者:冯钧 编辑:陈雪骅 2017-03-05 22:58:20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国人大代表刘国忠: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源动力”。

  红网北京3月5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冯钧)2017年,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全面突破的关键年,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今天,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邦盛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国忠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如何更加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表示,单靠“输血式扶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施“造血式扶贫”,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源动力”,才能引领贫困群众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精神贫困是穷根

  刘国忠说,“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

  当前,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没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愿,更多的是依赖外部扶持,依赖“输血”,而不是主动去脱贫,主动去“造血”;一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有脱贫的愿望,却缺乏自主的精神。这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群众‘精神贫困’的两大具体表现。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地理、历史、文化、家庭教育等因素都有联系。

  从地理上看,一些家庭由于地处偏远,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因而选择了消极应对;从教育上看,有些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不知道如何脱贫;从文化上看,部分地区的习俗文化也对贫困人口的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还有很少的一部分“精神贫困”是个人问题。

  刘国忠说:“送钱送物确实让困难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但仅靠这些却无法彻底帮他们改变现状,帮他们走出困境。”

  扶贫既要扶志又要扶智

  他认为,“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变金”,贫困人口要彻底告别贫穷,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志气,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点燃群众致富的理想。特别是要扭转成年贫困人口的不良观念,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主脱贫、劳动致富的观念。

  资金扶贫治标,智力扶贫治本。因此要加强“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他建议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全面加大建档立卡家庭职业教育培训力度,让贫困家庭掌握实实在在脱贫致富的本领,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有关部门以农家书屋和“读书送书”活动为重点,让农家书屋覆盖到所有的贫困乡村,不断扩大贫困户知识面,拓宽贫困户致富路;公办大学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招生力度,国家增加财政资助,扶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国家还应该出台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到贫困地区开办教育机构,对于到贫困地区开办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民营企业,国家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于主动招聘贫困家庭成员,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企业、商家,国家同样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