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品读】新年特辑:绯红丨回家路上的乡愁与情切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7-01-21 17:32:30
时刻新闻
—分享—

 

  题记:新年伊始,繁花锦簇。沉浸在过年氛围里的城市乡土,仿佛被一片深深浅浅的红色包裹,绯红、酡红、绛红、残红……每一个行走其间的人,也被这深浅不一的红色感染,眉宇间镀上了喜庆的色彩。“繁花深浅映新年”特辑,带你品析每一种红色所隐喻的新年。

  ——本文系品读“繁花深浅映新年”系列特辑之一

  故乡,是心内那支清远的笛。

  一念便温柔生,再念则期盼起。

  于是为着故乡的呼唤,下穷海窟,上遏山巅,不论舟车劳顿,颠簸迁徙。

  于是每一列火车上都满载思乡的身影。它穿山跨河,奔向南方温暖的田园以及北国寒冷的故乡,向故乡宽容的怀抱走,向母亲泪眼婆娑的年关走,往父亲期盼的双臂走。

  这种迁徙,如同大自然中候鸟的迁徙一样,艰辛又温暖,壮丽又温情。

  法国纪录片《迁徙的候鸟》里曾说,变化的季节气候与生存环境驱使候鸟南北迁移,在原栖息地与另一温暖丰裕之所切换,周而复始,形成了迁徙的本能。

  我想,对每一个思乡的人来说,故乡里的春节,就是这温暖丰裕之地,就是行走异乡萦绕心中那绯红的梦。

  可惜我们没有候鸟轻盈的翅膀,不能掠过云端,便完成追寻与回归的壮举。我们只能在暴雨里、寒风中,穿越大半个中国,奔赴温暖的故乡。

  “脚尖上的春运”也因此有了多种现实版本,有的是辛酸的,如在2011年的春运首日,渝东南地区受严重的冰雪天气影响,部分客运车辆停运,成群结队的滞留民工因归家心切,扛着行李,踩着积雪,自凌晨徒步开始了回家的最后一段旅程。

  有的则自艰辛里透出几分创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来,如去年1月14日起,喜欢跑步的黄常勇从深圳出发,总共跑了600多公里回到郴州老家。一些第一次见面的跑友,陪他跑了整整一个马拉松的距离。

  于黄常勇和亿万归乡人而言,绯红,是奔跑时血液涌动、充满活力的生命肤色,是一路气喘吁吁、归家那刻立即盛放的笑颜。

  任是雪下着,冰冻着,路堵着,或坐,或卧,或飞,或骑,或跑,或走,也要回家。

  这真是一种温情的任性。

  在“家”这个千年来植根国人心中的信仰面前,拥挤的春运岂能隔断。

  当一家团圆,年夜饭的佳肴满足了胃也温暖了心,新年的烟花璀璨了夜空也点亮了希望,一路风尘仆仆、狼狈不堪也就都值得了。

  跋涉千里,风雪无阻,每个归乡人的旅途,构成了中国迄今业已绵延了三十多年的春运,也构成了这场岁末年初“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人民日报》,当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春节前后的客流飞速增加。1989年,伴随民工潮,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一词,从此,一年一度的潮汐般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岁岁年年的春运,见证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三十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29.1亿人次。

  它见证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背景下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人员流动限制放宽政策下形成的社会人口流动热潮。当转型期的现代社会与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碰撞,便促成了“春运”这一社会现象。

  流动意味着机遇与活力,对于候鸟与人类而言皆是如此。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将大量收入转移回家乡,为乡村发展积累了财富;城市上班族为了梦想倔强地漂流与打拼,搅动曾经沉寂的大地;千万学子踏进高校校园,从象牙塔出发,他们的未来是更为广阔的天空。

  流动也意味着新的矛盾与压力,从文化融合到社会管理。诸如异乡打拼者与一个城市及其市民间融合之促进,医疗保障、职业发展等权利诉求之满足,与亲人分离以及两地反复流动压力之纾解。

  而就个体情感来说,不管背井离乡为哪般,是情非得已,还是梦想追逐,浩浩汤汤的春运大军,裹挟着浓浓的乡愁。从此方到彼方,这条路有多长,国人的乡愁就有多长。

  不过追求幸福的人毕竟不能总是以“被运输”的方式迁徙。所幸交通在发展,回家的路也越来越顺畅通达。

  如今的春运,随着高铁、动车线路的不断开通,春运的难题已经大幅缓解。例如高速里程已居全国第六的湖南,近些年来,在交通的建设上不断发力,磁浮、城轨的开通,高铁、动车线路的拓展,以及运力的持续提升,都为返乡提供了更多舒适、快速的可能。

  更舒适、更暖心、更有人的尊严,是春运归乡人期盼的回家路。而透过春运这幅剪影,也许更要期待的是,农村更加繁荣,城镇化的过程里稳定就业有更多保障,农民工的“市民梦”有更多支撑,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再悬殊……

  即如候鸟,在季节的轮回中,穿过大半个地球去追寻远方,又穿过大半个地球重归故土。

  2017年的春运已经拉开帷幕,穿越大半个中国去寻找梦想的人们,依旧将在这个节点,穿越大半个中国回家。

  文/雁丘 李赛可

  【“品读”专栏2017年第7期(总第61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