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省政协委员邢险峰建议
建立长沙花鼓戏信息数据库
长沙晚报讯(记者 彭玮蔚)《小砍樵》《补锅》《沙家浜》……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昨日,省政协委员邢险峰建议,运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尽快建立完整的长沙花鼓戏信息数据库,保护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2011年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长沙花鼓戏荣耀入选,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长沙花鼓戏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培养了一大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名家名角。”邢险峰说,长沙花鼓戏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长沙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民间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情感状态和社会风貌,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2016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将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纳入省“十三五”规划,通过相关文化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
邢险峰建议,由相关财政部门拨付专款,用于长沙花鼓戏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由相关文化部门对长沙花鼓戏的生存状态进行调研,开展长沙花鼓戏流行区域的戏曲普查。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是长沙花鼓戏的示范性演出单位,又是长沙花鼓戏非遗项目国家级保护单位。建议以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为具体实施单位,对长沙花鼓戏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录入,具体承担长沙花鼓戏数据库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