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主办,省人大民侨外委、省发改委、省民宗委、省财政厅、省农委、省文化厅、省住建厅、省扶贫办、省旅游局、红网承办,各市州相关单位协办的湖南省第三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评选活动,经网络推荐投票,组委会审查确定20个村镇为下一阶段候选村镇。近日,红网记者跟随活动评选考察体验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镜头记录特色村镇的田园风采和民俗魅力,红网从1月3日起陆续推出“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系列报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懿 湘西报道
湖南湘西坊间流传:“一个包袱一把伞,去到浦市当老板”“有心上浦市,无心过江东”“满河绿水满河船,满镇商号满镇人”。这一切都充分彰显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商业的兴旺发达。
在这些古意盎然的景致中,浦市人自古秉承而传的生活方式依然是道靓丽的风景线:浦市有“女人喝酒,男人喝茶”的有趣习俗;浦市人爱看戏,平时的节庆活动皆离不开看戏,只要锣鼓一敲、唢呐一响,高亢嘹亮之声便飘然而出。
浦市,这座戴着神秘面纱的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类留下太多的故事和美誉:“小南京”“不夜港”“三楚雄关”“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
浦市,湘西边陲一个安静祥和的小镇,在连绵不息的沅江旁笑看繁荣与喧嚣的不断逝去,历尽沧桑岁月,依然保存着自己特有的、鲜活的生活方式。浦市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沅水“古海上丝绸之路”通江达海,千年青石板古驿道连接云、贵、川,便利的交通和显赫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便是兵家水陆要津、商贾云集之地。
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就曾在这一带征讨“南蛮”,南宋中期浦市古镇作为军队集聚地正式确立军事机构,明清时期,这里更成为重要的军事战备要点。至今,在浦市到高山坪的山道上,还完整地保存着20余里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融合了汉苗建筑艺术的岩门康家古堡寨,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
明洪武初年,浦市商业达到鼎盛时期,仅古镇城区就有3条商贸街道、6座古戏楼、10多里长的城墙和12座城门、13省会馆、20多座货运码头、45条巷弄、50多家封火墙“窨子屋”、72座寺庙道观、90座坊等庞大建筑群,素有“湘西第一大名镇”的美称。
至今,浦市境内仍保存着2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条古商贸街、20多条古巷弄以及历史建筑和特色民居170多栋,2010年浦市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浦市古镇保护与整治详细规划》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思路,泸溪县斥资2.6亿元启动了古镇保护修缮和旅游开发。在2.5平方公里浦市古镇城区,鳞次栉比、风格各异的古民居,九曲八拐的深邃巷弄,饱经沧桑的码头,古朴神秘的寺庙,印证了古镇的繁华和历史文化底蕰的厚重。浦市除了保存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外,还传承着久远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踏虎凿花、菊花石雕、杆秤、傩面具、漆画、纸扎等手工艺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特点、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饮誉国内外,被誉为湘西民族民间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近年来,浦市镇严格按照县委“推进五大工程,打造五个泸溪”的发展思路,持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环境创优,民生改善”发展战略,抓工作重点,彰显浦市特色。
按照4A级景区要求加快古镇保护开发,着力推进游客中心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建设;选调能干、肯干、实干的政府干部,组建专门的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取缔踩士,开通公交、出租车,开展广告和牛皮癣集中整治,使镇区秩序明显改观;在全镇大力推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规模经营,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浦市镇在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人才方面均具有独特的魅力,是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山水美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