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文物保护
时间有着亘古不乱的步伐,来去之间,不曾惊扰苍生。于是每年每年,蝉声依旧,生活依旧,依旧如一首绝句,平平仄仄。
恍惚间才惊觉,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时间流淌,朝代更迭,英雄也不过白骨,能流传下的唯有门壁上淡退的朱红,和坍塌的高墙边散落的玉砌雕栏。这些古老的物件目睹着日升月落,历经千年风霜雪凿,带着无声的故事静默到现在的时光,等待与有心者目遇成情。
一旦邂逅,往日的时光便一点一滴汇成历史的语言,娓娓述说……
沅水中游,瓮子洞,一条古纤道已经等待了千年。它目睹了纤夫的血泪和船工的心酸,聆听着当地人与恶劣环境的抗争。沈从文曾称赞这里“美的让人心痛”,可奇绝的美丽山水背后,却是“行路难”的灾难之地。
在漫长的江河文明时代,大量的船流、人流、物流通过沅水,汇入洞庭。然而在这条河的中游,因江水湍急,水底暗礁林立,而古代又无机械动力,全靠人力逆水拉纤,当下游的船行至此险滩,便停船靠岸需雇当地纤夫拉纤过滩。
纤夫从船头接过缆绳,将纤带系于纤绳挎在肩上,赤身裸体(着衣者易被石头挂扯或江风卷走),手脚并用,一步一唱,移步前行。如遇上风高浪激,纤夫们脚蹬凸石,手抓石隙,胸贴峭壁,使出吃奶力气,一步一步卧地爬行,稍有不慎便失足而成千古恨,命丧惊涛骇浪之中。千百年来,无数船工纤夫命丧于此,瓮子洞成为沅水骇人听闻的“鬼窝窝”。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船工的生产安全,1971年,组织了数万名大军,整治沅水,修理险滩,瓮子洞滩险得到治理。由于水力、机械动力取代了纤夫艰辛,从此村民们也永远告别了纤夫这个职业,过起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20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重点工程凌津滩水电站的建设,使瓮子洞天险变平湖,那段不勘回首的悠悠往事一去不复返。但是,古纤道遗址却记载了当年船工、纤夫、寡妇们那段血泪,也见证了党和政府关心船工、纤夫生命安全,整治险滩,改善工作环境那段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繁华的水运渐渐被发达的陆运、航运所取代,拉纤场景也逐渐被世人遗忘。
2009年9月,为配合桃源水电站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文物调查队对水电站库区开展文物调查,才有幸发现了这段位于沅江河岸的龙过溪古纤道。这段别有风味的历史古迹,才能有幸讲出它的故事。
像沅水上的这条古纤道一样,湖南这片山水之地,还有很多很多或许不那么出名的文物古迹,可它们的故事却折射着时代变迁的轨迹。找到它们,发掘它们,保护它们,传承它们,我们才能抓住那段历史,填补记忆的空白。
毛泽东曾三次进行革命活动的浏阳市文家市、始建于清道光三年的邵东荫家堂、满怀华夏儿女敬畏之心的炎帝陵、全国最大天然露天摩崖石刻群之一的永州浯溪碑林、承载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郴州市板梁古村……
这些文物古迹,每一处背后都有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要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物作为文明沿袭的具象载体,各种形式的文物遗产,值得我们致以最大的敬意。而这敬意,就是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单纯的放在博物馆里,只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让人们记住文物古迹的名字,了解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在丰富创新文物保护上,湖南一直在努力。文物部门不断深化文物保护内涵,扩大保护外延,实践探索出统筹保护与利用的“大保护大利用”理念。在大遗址、重要历史名人故居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遗址的保护利用上,实践探索出“文化遗产保护园区”建设新理念,走出了“文物本体保护好、内涵挖掘展示好、周边环境整治好、功能设施完善好、当地民生改善好”的“五好”标准新路子。
在传统村落等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上,积极探索出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改善民生“四结合”的理念,在全国开创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会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统村落整体走出去招商引资引智的新模式。
在珍贵流失文物“皿方罍”的洽购上,在国内首创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和社会参与捐资,多方力量积极促成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新途径、新模式。
在开展文物宣传和普及活动上,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宣传活动日趋活跃,今年以“讲文物故事,知家乡历史”为主题的“首届湖南文物价值解读与传播大赛”,让人们自己写文物古迹的解说词,使得人们对文物古迹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种与文物的对话,是在聆听历史的气息,聆听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每一处文物古迹的名字,都是穿越时光之河的永恒。保护文物,从记住每一个名字开始。
文/雁丘
【论道湖南频道《品读》专栏,每期立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话题,文艺化解读时事热点,打捞新闻背后的人文密码。本文为2017年第2期(总第56期)】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