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套路化的新年献词,观众为何不买账

来源:红网 作者:杨喜喜 编辑:林旻煜 2016-12-31 22:32:3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当辞旧迎新率先由纸媒打响,借助辞藻华丽的新年献词,我们又多了一种记忆载体。在理想与信念、初心与前行、正义与温情等字眼中,我们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然而,新的一年,没有什么变化。没有阳光打在脸上,入口的空气仍旧刺喉、呛鼻,让出行的人们在口罩中屏吸,万家灯火中,伴着爆表的雾霾跨年。同样不变的,还有这密集轰炸的新年献词,挣不脱仪式化的套路,起势回顾过去得失,收势畅谈未来图景。

  在无献词羞于迎新年的当下,排山倒海的华丽语句,激情澎湃的鸡汤诗篇,一篇接着一篇。好像在媒体看来,无新年献词,不亚于报纸在新年当天开了天窗。这种约定俗成的贺岁方式,既让观众日渐麻木,也在稀释媒体人最初的新闻理想。

  让人无感的新年献词,逐渐让观众越来越不买账。在本轮新年献词车轮战中,网友“佳能”一句“越来越像中学生作文”,一针见血吐槽献词仪式色彩满满。与此同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家媒体18年前的一篇献词却被围观人群拿来怀念。小小的留言区,是变与不变的博弈场。

  变的是文风,不变的是当年的观众。有媒体人曾谈到撰写新年献词的经过:提前一个月准备,提前半个月动笔,剩下半个月润色打磨。于是,如此程序之后,献词也基本模式化:对过去一年唏嘘感叹,重大事件一笔带过,未来愿景长篇畅谈。观其文本,堪称精致;窥其本质,实则酸涩腐朽。这样的鸡汤文,与其说让观众心甘情愿“先干为敬”,倒不如说更多的是营养了自己。

  味觉麻木,阅读疲劳,是绝大多数观众共同的感受,而一味追求篇幅词句对仗、华丽结构也势必会让报纸与读者脱节。说到底,主流媒体是要办人民满意、人民乐意看的报纸,而不是一味赚取眼泪与流量,凸显所在媒体在行业内的地位。特别是当新年献词无形中成为一种媒介仪式,那些自嗨语句背后的模仿情结占据主位,不难嗅到套路的气味。毕竟靠鸡汤文取胜,又与那些自媒体大号有何区别呢?

  但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个“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时代。作为船头的瞭望者,媒体人时刻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将镜头对准蒙冤无助的弱者、专横跋扈的恶人、抑或迟到的正义。这样的媒体是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媒体最初的样子,也应该是一直的样子。因此,更不应该让套路阻碍前行,让情怀为新闻理想买单。

  当然,这里并非将所有新年献词打包一起批评,毕竟在“谈情怀会遭众嘲,不谈情怀羞于立足”的时代,部分走心的献词也仿若一股清流许自己以执念。只是献词可以少些套路,多些真诚,鸡汤一碗润口,两碗养胃,多了,真会腻的。

  文/杨喜喜(重庆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