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印在《巨婴国》红绿配色的书封上;而书中的配图,是以“闭眼咧嘴笑”的人物形象成名的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一个个都笑得像婴儿,却分明是大人。(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近段时间,“巨婴理论”火得一塌糊涂,很多社会学和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似乎都找到了归因渠道,可问题在于,以心理学去分析个体或特定群体的表象是可行的,但想以心理学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却显得过于狂妄。因为,“巨婴理论”能够走红,不在于它描述的心理症状多么恰如其分,而是出于当前整个社会的需要,并且,类似“包治百病”的心理方案,只是针对偶发现象的简单归咎。
从“巨婴理论”所描述的内容来看,社会当中的很多问题,确实能够和成年人的幼稚和焦虑挂钩,“巨婴理论”也确实描述了一些很多人都具备的病态心理。可问题在于,以共生心理为样本的数据研究,本身属于脱离个体独立性的迫切归因。比如,有些人的幼稚行为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却非要把自己往“巨婴症”方面靠,一旦觉得哪些表现符合“巨婴症”,就认为自己也得了病。就像之前北大学生王昱提出的“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一样,这些人过分地把自己的不成熟,归结为群体病态,凸显的却是自己的软弱。
而“巨婴理论”会火,原因还在于人们找到了一个情绪宣泄口。心理学家研究“巨婴症”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分析社会问题,而人们使用“巨婴理论”的目的却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家庭关系出现了问题,路上遇上了塞车,领导安排工作没完成等,都想要运用“巨婴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以为恰到好处,其实是在用同样的方式解读不一样的问题,属于以偏概全。
当然,并不是说“巨婴理论”存在问题,心理学家的理论成果,背后肯定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必然有其存在的深层价值。然而,如果所有问题都要用“巨婴理论”来解释,那岂不是又成了“万能钥匙”的重现?而事实也证明,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包治百病”的良方,很多能够同时解决的问题,也只是偶发或者巧合,并不能够用同一种理论来解答。
也就是说,“巨婴理论”确实让群体的价值坐标得以明确,但可能会使个体赖以生存的“核心自我”越发弱化。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人格结构包括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层次,而“巨婴心理”明显属于自我状态,但这种自我状态本身属于一个人成长阶段的必经历程,属于情绪的正常过渡期,不能以“病态”视之。
所以,“巨婴理论”有其合理的存在价值,也足以让人们对于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可不能将其视为“万能钥匙”,用来归咎一切社会问题。普遍的社会问题,恐怕只有寄托于心理学上的“超我”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而对那些整日浑浑噩噩、迷茫度日的“巨婴”们,如果想要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克服这个粗鄙而躁动的时代情绪,仍然需要在自我心理之上,再形成一套独立客观的评价体系,或许只有这样,才算是“巨婴理论”想要达到的目标。
文/宋潇(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