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忘了从哪年开始,雾霾开始成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城市政府的大敌,空气质量成了政绩考核指标之一,一到冬天打开天气软件,除了看天气,还要看一眼PM2.5,并以此来决定今天要不要戴口罩,甚至有的人家里摆三台空气净化机仍然感到焦虑。雾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寓言式的缩影,反映了这个国家在经过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所留下的撕裂式的问题。
由于雾霾的形成原因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这让雾霾的治理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实治霾并不难,不然你看北京的“政治性蓝天”怎么来的?通过行政手段关掉几十上百个高污染的企业,空气立马转好,但同时成本也是高昂的,GDP下降,工人下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恐怕哪一条都很难容忍。与之相比,不如大家一起在较富裕社会里多吸几口霾,毕竟吸霾这个事情虽然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好”就好在大多不是急性的,没准吸个几十年才能致癌,但那时候你能责怪谁呢?恐怕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多买几副口罩,而这也就成了官方对待雾霾事件时的主要心态和政治逻辑。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的研究,环境改善的拐点发生在人均GDP8000美元左右,而2014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7500美元,听起来好像拐点近在眼前了,但是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有赖于一个国家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实际努力。近年来中国关于环保的措施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全面,各种数据也罗列了一堆,然而谈霾色变、望霾兴叹仍然是大部分人的常态。
不妨把视角放在国外,伦敦雾霾事件在付出上万生命的代价后催生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清洁空气法》,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也以当地居民付出惨痛代价后划定了空气污染控制区,所以看出中国和英美的区别了吗?可以说当今英美良好的空气环境都是吃了前人的人血馒头,还记得谭嗣同被捕前说的那句话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所以如果想快速获得蓝天,没有人血馒头的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么说起来好像很冷酷无情,但是在启蒙运动的洗刷下,理性主义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各国执政者身上,两难境地使得官方只能选择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政策,平常时候,经济发展还是首位的,而当人血馒头出现,政治上的压力超过经济发展的要求时,治理雾霾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实在是很无奈的事情,但是正如雾霾的大规模出现需要时间一样,雾霾的治理也需要时间,毕竟谁也不想活在雾霾里,但这又是个旷日持久的活儿,所以在没有人血馒头的日子里,只好像电影里的那句话一样: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文/刘意默(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