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狠抓工作先设组”的机构依赖症

来源:红网 作者:王昱 编辑:夏熊飞 2016-12-20 00:11:2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发生后,海淀区教委制定并公布了《海淀区中小学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教育工作方案》。文件明确要求,各校将成立“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教育”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德育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等人担任。

  针对某个舆论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处在风口浪尖的相关部门应时应景地设立一个专项工作组、特别办公室,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的行政系统,素有这种“狠抓工作先设组”的习惯。比如土地收储专项调查组、不合理低价游专项调查组、狠抓吃喝风工作组、清理乱摆摊领导小组……不一而足。

  抓工作前先成立个特别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已经成为一些官员处理问题时的条件反射举措。这首先是一种表态习惯在起作用——舆论压力之下,设立一个专项工作组,可以很好地传递出“我们的确很重视,已经把这件事上升到专项工作来抓”的诚恳态度。一方面可以向上级表明工作热情,请上级放心;另一方面也是向紧紧盯着自己的群众目光给个交代,表达整治决心。

  其次是应对舆论的缓兵之计。以中关村二小为例,身陷舆论指责的教育部门,情急之中的确难以迅速出台一个周全的解决方案,拿出一个免除家长后顾之忧的制度措施,那怎么办呢?只有先设置一个工作组吧,好歹是个看得见的实际成果。

  官员心里应该很清楚,如果不能配之以特别专注的举措,空有“专项组、特别办”的名头唬不住任何人。所谓“专”与“特”,意味着较高程度的集中,组内成员得在特定时间内,把时间精力的重心尽可能地向这项工作突出倾斜,其他的工作都有所让步,非常专注地解决这一个问题,才能配得上那个称呼。但事实上,看了专项组的成员名单就会明白,那基本是把领导班子全体搬了出来,他们各自都有日常的职务要求,很难实满足“专”的期待。再者,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机关,面临的问题和隐忧绝非一种,很有可能各种问题此起彼伏,而管事的和负责执行的就那么几个人,每出点什么事就成立一个专项组的结果,就是主要的领导头上可能顶了七八个“专项组负责人”的帽子,哪里能让“专”落到实处?

  因此,我很担心这些各种应对突发状况而设置的专项灭火组的存在流于形式,徒有其表。

  凡事先设工作组、特别办,依赖于设置机构去解决问题,某种程度上是行政系统机制失灵、治理无能的表现。如果一个机构运转正常,出了问题有检视与解决流程的话,那么完全没有设置专项组的必要。而如果按照日常运转逻辑解决不了问题,人还是那些人,程序还是那一套程序,作风还是那一套作风,那么设立专项组也是枉然。

  更坏的一种结果是,原本无法发挥效用的系统,一设立了专项组、得到了特别重视马上就恢复正常、运转有序,这就更有问题了:说明以前不是管不了,而是懒得管,必须得领导特别重视、形势特别严峻才能有所动作。对设立机构的依赖,本质上是对人的依赖。专项组发挥了效果,说明解决问题还得依靠权力的威慑,而没法指望制度的必然匡正作用。

  更不客气地说,凡事先设专项组,是目光浅狭的表现。应急处理、高度重视,都属于梁断修梁、瓦碎补瓦的局部修正。以中关村二小为例,出现校园欺凌,暴露出的绝不仅是暴力教育和安全管理的问题,学校的教育意识、管理思路、惩训制度方方面面都需要反思。如果缺乏将个案教训累积成整体反思、全局调整的意识和敏感,疲于成立各种专项组,看着挺重视,但以后还会出新花样的问题。

  其实,工作组也不是说成立就成立的。这个专项组、那个特别办,起名目、拟名单、报呈上级、等候批准、下发执行,也有一套繁琐的程序。机构依赖症是颇费周折、很耗心思的。与其在这摊事上分散精力,真不如多腾出点时间去解决实际问题。

  文/王昱(北京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