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不宜拔高“年度热词”背后的民意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张璐 编辑:夏熊飞 2016-12-19 00:02:3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进入年末岁尾,有关这一年的大事梳理、细节回味、各类总结总会引来格外的关注和广泛的共鸣,网络热词由于直观精悍,加之在各种平台早已形成“燎原”之势,往往能最直接引起围观和会心一笑。从网络上兴起的“洪荒之力、蓝瘦香菇、一言不合就××”到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总是暗含着某种意味和期许。但仔细一想,这些来自网络的流行词语能够登堂入室,固然有网络时代表达多元的趋向使然,但从根本而言,语言的发展还在于社会生活的进步,过度强调口语化表达背后的期待不仅意义不大,甚至可能会有反作用。

  这些“年度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早已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以“洪荒之力”为例,这句出自奥运会期间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一句随口应访之语,一时间也成为人们关注奥运之余的另一大亮点,其所展现的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生动、乐观的精神面貌足以让人关注“奥运赛场外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正是以其为代表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为这一年度增加了缤纷色彩和许多动人的回忆画面。

  但从代表性和长远性来说,很多“流行语”充其量只是年度因素与文化心理暂时偶合的一种符号化表达方式,并不能说明这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也无需抬高背后的民意期待。目前来说,流行语火起来的地方多在网络平台,很难说具有广泛的受众面,特别是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由于互联网的相对并不普及,很多地区的不仅没有所谓的“表达方式”,就是连起码的“修桥筑路”“作物销售”引起关注都需要外在关注帮扶,当城里人调侃“蒜你狠”,边远山区的群众只能在日复一日中计划着第二天的生计。这种因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话语失衡”反而需要深思。

  另一方面,“年度流行语”有其轻松诙谐,让人一下子入脑的特点,但作为文化的载体,很多语言包括用词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酝酿不断经受各种考验才传承下来的,相比之于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唐诗宋词、甚至成语典故,很多“流行语”最多只能算是“快餐式”速食品,并不具有真正动人心魄的力量。特别值得担忧的是,当校园里的孩子习惯于说“蓝瘦香菇”,张口闭口“洪荒之力”甚至“心疼宝宝”,无疑是对语言文化的一种伤害。

  当然,这并不是说汉语在当代社会不能发展前进了,只能一味“吃老本”。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人们代代守望中传承不息,不断赋予其以特定时代的表达方式。这些“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的民意表达,这一点不容质疑,但这些“流行语”“新词汇”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本身还需要打个问号,也不乏之前很火的年度热词后来销声匿迹,《人民日报》在2008年重推“给力”,但这些新词最终都被后来的“流行语”拍在了沙滩上,并未形成所谓的文化效应。

  因此说,对于各种铺天盖地的“评选年度词语活动”或者各式各样的流行语,赋予其更多外在考量因素意义不大。对“流行语”,要宽容但不能纵容,要开放包容也要有选择甄别。人们与其关注“洪荒之力”的表述,倒不如关注这种“放得开背后的开放心灵”,倒不如去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比赛中“重新发现人的价值”;对于类似“蓝瘦香菇”的戏谑自讽不妨一笑而过,真正去关注压力剧增背后的年轻人的心态;对于“野蛮生长”、意义低俗、表达粗鄙的网络热词,就不能任其发展,必须坚决反对。

  文/张璐(兰州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