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别把校园霸凌当做单纯个案

来源:红网 作者:李林蔚 编辑:林旻煜 2016-12-18 00:01:0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北京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爆微信朋友圈。该文出自一位母亲之手,称自己十岁的孩子在学校遭到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其与学校沟通未果,最后选择向社会公开。

  文章作者的愤怒显而易见,学校老师把事件定性为“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教研组长认为“四年级的孩子(做事)没有边界正常”,而自己提出的四点诉求始终未得到回应。目前,中关村二小最新声明称,涉事学生双方不存在明显矛盾冲突,偶发事件不足以认定为校园欺凌或暴力。而校长杨刚首度接受采访,再度引起热议。

  校园纠纷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唯独中关村二小卷入舆论漩涡,这与其事后处理方式和回应机制不无关系。从家长的陈述上看,学校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解决孩子的心理创伤和校园欺凌问题是小,息事宁人是大,态度傲慢,在北京市教委介入后甚至对孩子的母亲加以训斥。发生此类事件,中关村二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进行自我反思。

  一来,学校缺乏基本的新媒体素养,故步自封,缺乏积极回应。日前,针对此事件,中关村二小发布声明,将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不实言论保留追究权利。网络上的种种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学校的处理态度,仅有的两次回应“官话套话连篇”。而据《新京报》对校长杨刚的采访,杨表示“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影响,我基本不是网民,不太懂新媒体和网络。”

  作为所谓的“名校”,学校先是处理乏力,导致事件扩大化,后是公然用“不懂新媒体”喊冤,看起来未免可笑。且不说如今微信在国内的普及率之高,仅据受害学生家长的描述,事件发生后,“班主任在未征求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让我的孩子频繁与霸凌的孩子互动非要让他们在一起玩,并且拍下看似‘和谐’的照片发在班级群里”,如此处理,不像“不懂新媒体”,倒像事件发酵后的推托之辞。不是不懂,而是不愿解释、不肯参与,这才是令学校陷入难堪的问题所在。

  二来,学校和家长的核心分歧在于对“是否为霸凌”的事件性质难以达成共识,使得事件一再扩大。在相关声明中,校方认定此事为“偶发事件”,不构成“校园霸凌”。尽管目前事件真相还未完全显现,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此事中被垃圾筐扣头的男童受到的伤害无疑更大,用“另两个孩子也受到了伤害”来证明不是“霸凌”,显然并不合理。

  事实上,学校之所以坚称不构成“霸凌”,这与其“官本位”思想和政绩考核压力不无关联。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校园欺凌展开专项治理,4月—7月为各校治理阶段,9月—12月为专项督查阶段,“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督查期还没过,中关村二小便爆出如此负面新闻,着实令校方捏了把冷汗。难怪在看似清楚明白的事实认定上,学校始终拒绝给“霸凌”定性。

  三则,校方未认识到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摆出一副“我家的事你们别管”的姿态,令网友们不禁“人人得而诛之”。学校的第一次声明提到,要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校长杨刚在接受采访时也一再强调,学校不发声是为了保护孩子,“教育的问题不能用社会评判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解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何偏偏不能面向社会?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中关村二小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态度?”中,众多网友列数了自己被霸凌的经历,有些人更是明确表示此类经历造成心理阴影,甚至有人因此陷入抑郁。根据知乎作者“Plum小姐”的回答,一项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5%的学生曾经遭受过霸凌,美国甚至对霸凌现象进行立法抵制。

  可见,本次“霸凌事件”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校园霸凌并非个案,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是以往曝光不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然,知乎上的相关贴文也不会在短时间内累计近千条回复,最热回复得到近万点赞。让人忧心的是,校园霸凌得不到治理,未成年人从小便只知“弱肉强食”,不知仁爱宽和,一言不合就诉诸暴力,这对正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更有甚者,受欺凌的孩子自此对强势力唯唯诺诺,再不敢据理力争,如此人生观一旦形成,受影响的可能是未成年人的终生幸福。事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公平处理机制,社会讨论亦在情理之中。

  在“霸凌事件”中,姑且不谈学生、家长孰是孰非,学校的态度始终不明,增加了社会的不信任感和问题的解决难度。教育问题可以让社会来评判,应成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共识。如此,不仅有利于具体事件的明晰化,也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体现。

  文/李林蔚(中山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