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校园霸凌引热议,主角却没有发声

来源:红网 作者:孔繁兴 编辑:林旻煜 2016-12-17 00:06:1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原本限于学校、家庭等小范围的事件,刹那间转变为整个社会关注并热议的话题。而在这段敏感的时期,媒体极力捕捉类似事件,山东济南“00后”使用砖头、竹竿暴力殴打同学,西安某初中一男生蹲厕时头顶被浇下开水,它们都是12月16日的新闻,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凸现着校园欺凌和暴力的严重事态。

  于是乎,孩子的争端,在媒体的引导、群众的热议下,上升为成人间的讨论和辩驳。

  有人认为要对孩子进行处罚和矫正,有人呼吁建立安全校园,也不乏“别总用成人视角看待孩子世界”的宽容态度。大人们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议论不断,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然而,奇怪的是,据笔者观察,作为主角的孩子乃至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几乎没有任何观点或想法见诸媒体,哪怕是通过父母的间接转述。

  社会话题的展开,往往离不开当事人的陈述。倘若他们缄口不言,也有经历相似的人娓娓道来一段“辛秘”。诉说不一定客观、真实,但的确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维度以及换位思考的人性化视角。同样,在解决纠纷、出台方案的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阐述观点,表达诉求,都是普遍而必要的。

  但校园霸凌问题与此格格不入,具体事件的处理、诉求,广泛的讨论、争议,参与者都是成人,儿童只作为旁观者,或对此一无所知。难道孩子无话可说吗?更可能是没有表达的渠道,没有人询问他们的想法,父母包办了一切,包括想法。成人制定规则,对一系列事端作出性质判定,孩子的唯一任务是遵守。以爱之名,却无法掩饰孩子话语权的弱势。成人夜以继日地论说,可能最终无法代表孩子内心的真实观点。

  的确,儿童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上述情形出现在所难免。他们没有健全的价值体系,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没有经验,对是非认知、利害得失没有成熟的思考。由父母或监护人代为伸张权利是不错的选择。而由于逻辑推理、语言组织能力欠缺,这一群体几乎不可能出现评论人,代表群体发声。即便“00后”对现代科技运用自如,作为网民参与社会事务讨论也非常罕见。

  但不能否定的是,成人为孩子构造一个远离校园霸凌事件的生活环境和制度空间时,也要把孩子自身的诉求和观念纳入考虑范围。成人和儿童的视角是不同的,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是非判断显而易见,但面对其中的细节处理问题,代际的态度很可能迥然不同。校园霸凌,是儿童之间的纠纷,对它施以诊治,其举措最终要归于和融入孩子的世界,因此不仅要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社会道德认知,也需有儿童意愿的考量。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强调重点治理、检查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重点问题预防与应对。该文件昭示着抵御校园暴力已提上议程,那么该过程中不妨适当询问当事人以及儿童群体的意见。对校园霸凌怎么看?想如何处理?怎样对待双方以后的关系?了解孩子的心声,或许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解决才更有帮助。

  文/孔繁兴(同济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