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不断叫“春”是叫不来纪录片的春天的

来源:红网 作者:魏显勇 编辑:林旻煜 2016-12-17 00:01:1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15日,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闭幕,此次纪录片节促成交易合约价值总额近4亿元人民币,创历届最高纪录。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获评审团大奖的《塑料王国》和《摇摇晃晃的人间》的部分主创人员再次亮相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引发广泛关注。被誉为“纪录片界的奥斯卡”的IDFA,将今年的两个评审团大奖都颁发给了来自中国的影片,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目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来了”。

  每年大家都在追问,纪录片春天在哪里?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正式开播,很多人称赞说纪录片的春天来了;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引发收视热潮,引发民众泪水与口水的“齐飞”,很多人说纪录片的春天来了;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所有34个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以上的国产纪录片更是让许多个体对纪录片的春天要来到怀有坚定的信心;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的“双百”计划,纪录片的春天来了的叫声更加不绝如缕。

  其实,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种类,它的“春天”不在于政策的福利性照顾,也不在于孤零零的奖项,而在于我们究竟做出了多少部真正有影响力的优质纪录片,在于我们究竟培养了多少成熟的纪录片受众群体,在于有没有形成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不断叫“春”是叫不来纪录片的春天的。

  纪录片一直都处于“小众化”“精英化”的神坛,从未尝到过大众狂欢的滋味。一提起纪录片,很多人惯性的认知就是枯燥说教,联想到的就是《动物世界》。近几年,随着国民审美认知与知识素养的提高,亦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纪录片界呈现出了较为繁荣的景象。精品在增多,2015年的《第三极》和今年的《生门》都赢得较大反响,2015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桂冠亦被内地纪录片《棉花》所摘下,但如此就说纪录片的春天已经到来还为时过早。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5年专业纪录频道和卫视频道全年共播出纪录片约76400小时,但我们亦要起清晰地看到真正的精品数量与总数比的差异还异常悬殊。北京纪实频道主任陈大立更认为国产纪录片目前同质化严重, 70%的纪录片在讲中国历史故事,而对于中国当下故事的讲述较少,从而形成了“产能相对过剩、刚性需求不足”的局面,观众真正需求的多种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多。2015年纪录电影《旋风九日》与《喜马拉雅天梯》试水院线,表现出一定的市场潜力,遗憾的是,这两部影片都没有收回成本。

  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处于快速变革中的中国,同样在经历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裂变的双重压力。我们迫切需要记录历史,更要记录时代里跌宕起伏的人文命运。纪录片导演更应将镜头和触角对准社会,对准生活,对准草根,对准情感,对准大众。同时新媒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势力,“互联网+”计划已然提升为国家战略。纪录片更不应再拘囿于传统电视的播出平台,应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新媒体以及开拓传统媒体平台,打造一条从内容到运营的成熟的纪录片产业链,培养出成熟稳定的观众群体。

  要真正迎来国产纪录片的春天,不仅需要美食片与历史片,更需要融入深层次的文化元素,更需要拓宽传播渠道,更需要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和受众群体,从而让有文化内涵的流动光影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安静力量。

  文/魏显勇(陕西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