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16年12月,20岁的大学生小伟通过QQ群和网友相约自杀,小伟的父亲假扮网友卧底该QQ群救下一名轻生者,但第二天,小伟却另约他人在长沙跳楼身亡。近日,这则相约自杀的消息引起轰动。记者加入这样的“相约自杀QQ群”进行暗访,发现这些群里竟充斥着各种“自杀攻略”。(12月12日《河南商报》)
QQ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会使负面情绪在小范围内像病毒一样相互传染。在传播学中,一个封闭的群体往往也更容易走向极化,自杀情绪会在反复感染中被认同和强化,这样负面的促进作用因会衍生许多悲剧。
可是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研究时曾发现,在社交中增强沟通有助于负面情绪的疏导,社交可以成为预防自杀的方法之一。我们不能让社交平台成为负面情绪的放大镜。
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与不同个体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更多的是几个因素叠加、强化后的共同作用导致“一死了之”的悲剧。我们虽然不能一蹴而就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可以换个思路,从社交平台介入,尽力地挽回更多人的生命。
如今大数据异军突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方兴未艾,我们可以尝试用户举报、人工巡查等方式进行主动防控,通过数据监测,当“自杀”“自残”等危险性的词汇高频出现时,能够及时反馈给后台,延伸出一系列干预机制,例如查封QQ群,提供超链接网络心理辅导等。就像当我们百度“我想自杀”后,首先出现的是当地的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电话,社交平台也可以予以借鉴,充分运用大数据记录,为长期关注“自杀”信息的人提供更多正面的线索,积极的信息。
社交平台发展的初衷在于帮助我们实现及时交流,它的正面作用应该被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负面情绪的扩音器、放大镜。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绝望的人利用技术“抱团取暖”,寻找归宿感时,我们也要随机应变,用网络监管把社交平台变成预测站、警报器,成为有自杀意象的人坠落之前的“防护栏”。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社交平台能够利用专项防控提前识别自杀意象,那么它不仅不会让负面情绪互相感染,反而可以为阻止一个生命的陨落而出一份力。
文/蒋梦雨(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