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变味的团队作业让考查效果大打折扣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雪 编辑:夏熊飞 2016-12-10 00:02:5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在人多、资源少、精力不够的情况下,以团队为核心提交作业已然成为教师最为青睐、最为普遍的检阅学生能力的方式。然而,这样的方式虽有一定成效但弊端多多,有时甚至不如以学生个人作品为检阅重点。

  团队作业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大班教学时,学生过多、实验资源少或教师精力不足等因素使逐个检验学生能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以团队为单位,成员之间可以集思广益,相互激发创意,取长补短避免个人能力有限,查漏补缺提高结论的正确性等,众多优势使团队作业成为可待选项。

  诚然,团队及其作业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及必要性,但这不意味着团队融合的质量一定比个人的质量高。

  因课程或是其他需要而组建的团队,有极大的随意性。学校里的组队,通常是以寝室为单位,以友好交际圈为范围。基于人际关系而随意组建的团队,很少真正考察团队成员的相似性:性格不同、态度相背、兴趣不一时,团队不易达成共识,并且其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此外,亲密关系使沉默和随声附和成为普遍现象,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出现问题时,站出来表达自身立场、意见和质疑时难度更大。最后,成员之间过于熟悉会造成分工不明确。如,谁有空谁多做一些、谁擅长谁多做一些;不均的分工,则会打击成员的积极性。

  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协调难、合作难,也极大的影响着团队的效率与质量。虽为一个团队,但实际上成员之间很难实现真正融合:不愿表达观点或观点难以统一,不愿主动融合或作品呈单个独立状态,不愿服从团队或拒绝合作……于是,每次团队活动下来,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或结果不尽人意。

  最重要的是,团队里总存在一种奇妙的组合关系——其中一部分人承担着额外的义务,只是为另一部分人的懒惰付账。名为团队,但有的只想“抱大腿”“刷绩点”;有的开始盘算如何攀附学霸;有的则在加入小组之后能混则混,不愿出力也不参与讨论,小组作业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走过场走形式。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没有增进团队意识,有效完成作业,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和贪婪心理。而真正做事的人,则要承受多出一般人几倍的工作量和压力,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心存不甘,会心生埋怨,即使没有当面说出来,也会耿耿于怀,间接损害了学生间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这些通病,出现在绝大多数团队里,绝对的拉低着团队整体质量。要么合作难、要么协调难、要么分工难、要么融合难,每次团队作业下来,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满意的成果,反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愉快“合作体验”,于是乎,出现了不少“比期末考试更恐怖的是团队作业”之类的言论。

  在这种情况下,以个人为单位提交作业似乎更为高质量。思想广度及深度虽有限,但按着自己的意愿想法发挥,能使学生的观点得到最好的表达;能力虽有所不足,但出于对成绩的考虑,学生能以“对自己负责”的心态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虽无他人点评纠错,但在一次次的检验中学生能使作业以最高质量得以展现。虽无团队成员之间的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之优势,但在团队名存实亡的情况下,个人作业的高质量显然比团队的低质量略胜一筹,也就是说,与其采用团队作业为考察方式,教师不如以学生个人作品为重点。

  然而,很多教师布置团队作业后,就以其为纯粹单一的考察方式,而忽视了个人作业的必要性。团队作业固然合理,但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考察方式往往无法真正地考量学生,况且,有的时候,团队作业仅是机械式汇总结果,质量还不及学生的个人作业。

  在条件不太允许逐个考查学生时,教师不能仅考虑到现实因素,认为团队作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团队作业虽好也莫忘有时低质量的团队作业不如高质量的个人作品,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考察,方才是万全之策。

  文/王雪(西南政法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