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北大新生有30.4%的人厌学,40.4%的人觉得活着没意义,某些心理医生认为他们得了“空心病”。据说“空心病”看起来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严重时还会自杀,药物治疗无效,听起来怪吓人的。我不认为所谓的学生患了“空心病”是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首先,我不认为北大有那么多人患了“空心病”。有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心理学量表,信效度达到0.70以上已经不错了,误判简直是家常便饭;再者,判断学生是否患了“空心病”,这是个严肃的医学问题,没有一个临床的观察和诊断恐怕难以服人;加之调查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不少“演技派”,一个装病的人就算没病,医生也不敢疏忽。
其次,所谓的厌学,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方面,很多学生的专业其实都是家长选的,学生可能对此不感兴趣,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是整个人生,他们都始终活在别人的规划下,这无疑是他们厌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从小都以“考大学”、甚至是“考名牌大学”为目标。对于同学们来说,以前还有个目标,如今如愿以偿了,却很容易产生虚无感;再者,大学里不排除有教学不合格甚至混饭吃的教授,学生没入学时期待很高,进了大门后如果发现某些人的水平不过尔尔,心里难免形成落差,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在现有体制下,很多时候学生也许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只会进一步加重所谓的“空心病”。但就厌学来说,就算专业学生不喜欢,也不能换,总会慢慢适应;期待过高,也会慢慢调整适应。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学生患了“空心病”,并不是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除了个别学生需要干预和治疗外,多数人都可以改善。其实学生的这种所谓的“空心病”,首先是学校和社会的空心,这才是更严重、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资中筠先生曾说“学校培养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精神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对此我表示十分地赞同。那股弥漫在校园的功利之风是显而易见的:把钻进学生组织、混成学生干部当成是“当官”;许多学术忙于靠拢各种领导,未毕业便已是官味十足;还有人满脑子成功学、一门心思挣大钱、做大官。
在这样的环境里,谈情怀、谈担当其实恰恰是反常。很多北大新生他们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其实并非是没有意义,只是现实达不到他们的价值预设而已,他们并非是真正的“空心”。而那些趋炎附势、嫌贫爱富、一门心思追求成功而不懂得感恩、毫无同情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空心”,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文/欧兆艺(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