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旨在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的“竢实扬华奖章”是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在读学生的最高荣誉。而这个奖项,最近却掀起了一场波澜。近日,西南交大公布获奖名单后,作为获奖人之一的建筑与设计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大四学生李某遭到了全班同学的联名举报,称李某利用制度漏洞,借淘宝便利发表论文、获取专利,并在举报信中列数李某品行不端、学风不正等多项内容,希望学校严惩。日前,学校官方回应:决定取消李某本次“竢实扬华奖章”评选资格。(11月28日《华西都市报》)
学术造假之所以长期以来遭到诟病,最重要的还是玷污了学术的尊严和知识的纯粹。近年来,涉及包括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受到批评。可以说,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高等院校学生,尽管学术能力水平不同,但都要有最起码的对学术的尊崇之情。对抄袭、剽窃、造假这些触犯底线的行为,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何种名义,都要以“零容忍”之心坚决反对。
西南交通大学这起学术造假事件,主角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这或许是更让人担忧之处。客观而言,当下我国高校本科学生并没有多大的硬性科研任务,也不存在迫于毕业的压力而发论文的可能。但也正因为如此,学术造假的功利性和指向性就容易被放大。通过弄虚作假的行为获得各类奖学金甚至获得保送研究生的名额,这是对教育公平的极大伤害,也容易造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危害不可谓不小。
目前校方已经撤销这名涉事学生的参评资格,并开展对相关责任部门的追究和检查,对于学校在此事中的规则漏洞,笔者并无意赘言,从网上的热议中不难发现,很多声音指向了该学生的“人缘太差”而不是“学术造假的危害之大”,这是第二重让人心忧之处。把学术造假遭到全班同学举报视为“人缘不好”,这无疑会将这种发声的意义庸俗化、浅显化。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发过一篇教育学者熊丙奇先生的评论文章《大学师生要对高校“潜规则”说不》,提出高校学生说“不”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积极的价值,即不仅传达出学生们的反对意见,而且可以通过统一的行动,引起社会关注,进而促进相关事件的解决。
然而不得不承认,面对高校内很多早已司空见惯的问题,这种敢于发声、勇于说“不”的行为还是太少,高校内的学术不端行为,学生还是最大的受害者。不论人缘好坏,但凡是谁触碰到学术底线,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维护教育和学术的尊严,都应该坚决对歪风邪气说“不”。
文/张璐(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