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国考热”下的媒体行为冷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魏显勇 编辑:林旻煜 2016-11-28 00:05:4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7日,2017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正式开考。本次国考最终有148.63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较去年增加9.17万人,最热岗位的竞争甚至达到“万里挑一”,刷新历史最高纪录。(1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公务员考试在我国历来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国考热”更是全民热议,今年依然不例外。加之今年国考报名人数远超前两年,被很多媒体解读为“国考经历了短暂的‘降温’之后,2017年的国考又呈现出一种‘回暖’趋势”,“2017年国考今举行:148万人报名 最热岗万里挑一”,这样的标题极为吸睛,甚至有碾压金马奖得主荣耀之气势。

  其实,公务员考试历来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国考也一直在热,从未降温。日前国家公务员局考录司副司长彭忠宝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到:“在100万人参加考试的考生当中,今年增加几万、十几万,明年减少几万、十几万,应该都属于正常的浮动范围,很难用趋冷或者趋热或者是回暖或者是降温来形容。”而从每年国考都超百万人报名的情况来看,国考其实一直是“热”的。

  这种“热”实质上是个体追求实现自我政治理想的正常行为,但每年一到国考之时,报道“国考热”似乎成了媒体的一种仪式性和惯性行为。媒体抓住国考的重要时间节点,深谙公众对国考所持有的心态,以醒目标题策划新闻,积极迎合公众对官场的臆想,成功让国考一再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从而每年一到国考之时,一场媒介与公众共舞的舆论狂欢就会上演,但这种狂欢所表现出的热情,所指向的并不是考试本身与对政治的关照,如果不加以重视,在舆论的狂欢下,“国考之热烈”难免不会灼伤许多个体的肌体与骨骼,这理应让我们深思。

  首先,舆论的狂欢会营造一种不健康的政治生态价值观念。这可能会给大众营造一种只要考上了公务员就成为了“为官者”,就具备了特权,就实现了“民”到“官”身份的转变的假象。最终在媒介议程设置的议题“培育”下,许多个体削尖了头都要登上这座独木桥,最终却忘了老百姓才是为官者的“爹娘”。诚然,“学而优则仕”是我国历来的传统文化,公务员旱涝保收,也是公众口中的“铁饭碗”,因此,当公务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然而,随着政治秩序的日益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八项规定”、反腐倡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一系列开展下,公务员权力和责任的天平得到了调整。梦想与现实出现了一定的差距,诸多公务员出现了心态的不适。因此必须警惕媒介裹挟民众参与到舆论狂欢所形成的这种不健康政治价值观念,以及其可能带来的“范进中举”式悲剧的现实实践。

  其次,舆论的狂欢一定程度上也混淆了国家举办公务员考试的初衷。举办公务员考试就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为人民服务,想实现公职人员人事安排上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但动辄“报考人数突破多少多少”“万里挑一”,抑或“升温降温”,亦有“无人问津”。这些新闻的确向公众及时传递了国考的基本信息,但不够权威的论断,却将诸多信息以扩大化的方式映入受众眼帘,这可能会给励志走向仕途的许多考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有些考生为了可以走上仕途就放弃了最适合自己的部门,报考了并不适合自己但考试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部门,甚至有些极为适合走仕途的个体最终放弃了这座独木桥,舆论的狂欢最终将一部分考生推向了并不是最适合的职位。

  毋庸置疑,公务员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职业追求。“国考热”的背后,媒体更应该多些冷思考和正确引导,在传递信息之时,切莫刻意为之,切莫推波助澜。

  文/魏显勇(陕西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