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在公共空间中审视地铁“板凳族”

来源:红网 作者:宋潇 编辑:夏熊飞 2016-11-27 00:02:3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地铁早高峰时段,有部分乘客自带小板凳坐在车厢里,全然不顾周围乘客的感受。对此,上海地铁运营部门表示,按照现有的规定,只要小凳子不超过一定尺寸,可以作为行李携带上车。但在地铁车厢里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并不妥,不仅会影响他人正常乘车,也会给自己的乘车安全带来隐患,尤其是人多拥挤时,这样的行为不鼓励更不支持。(11月25日《新民晚报》)

  前有宜家“蹭睡族”,今有地铁“板凳族”,一些偶发的行为,似乎已经不再是个体表征,反而更像是一种群体特征。同样都引起了争议,但“蹭睡族”和“板凳族”的性质却明显不同,前者属于私人企业的情理考量,后者则属于公共空间的利益博弈,孰是孰非,其实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地铁这种人员流量较大、流动速度较快的公共空间来说,引发的争议已经屡见不鲜。几乎每一个乘坐地铁的人,都看到过各色各样的争执,在评判他人的时候,都会觉得理所当然。正因如此,很少有人会看到自身的不足,于是,地铁占座、抢座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演化成如今的“板凳族”现象。在这些“板凳族”们看来,自己在地铁携带小板凳,属于正常选择,并没有影响他人利益,可问题却是,他们这样自己舒服了,导致周围的人为了不挤到他们,而不得不空出一圈来,从而挤压了有限的地铁空间。

  今年暑假我在北京实习的时候,每天都要去挤一挤地铁,几乎每一次乘坐,都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用书包占座、占用爱心座位等等,虽说关于这些方面的争议,从每个城市的地铁开通伊始就已经持续多年,但是由此引发的更多纠纷,却已经不再是一个文明与否的问题,更像是一种社会心态问题。因为,很多人对于地铁也是公共空间的意识,相对来说是很缺乏的,一方面,或许是地铁的文明标准宣传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少数人群的素质标准还并未达到统一,久而久之,地铁上的纷争便层出不穷。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不过是拿人性的道义基准,为自己的自私或者懒惰找借口,归根结底还是对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视若无睹。就像争议地铁该不该给“母亲哺乳”腾出空间一样,“文明礼仪从细节做起”的意识,毕竟还没有在整个社会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那么也就说明,目前我们的讨论,很难推动一个群体生态的进步。但同时,更应看到,尽管达成文明共识很难一蹴而就,却不代表我们对于地铁“板凳族”的讨论没有价值,与其说它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还不如说是一种说服以及妥协的过程。

  由此看来,我们争议地铁“板凳族”的过程是值得肯定的,它同样也在表明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利,也推动着社会文明在纷争和妥协中走向进步。正因如此,不管我们如何讨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成共识,至于这个文明的标准,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当然,在这个过程,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文/宋潇(西南科技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