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民营车企大放异彩时,国企去哪了?

来源:红网 作者:苏炜 编辑:夏熊飞 2016-11-26 00:03:4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四大车展之一的广州车展还未结束,参展的自主品牌车型已经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民营车企已是蔚然大观。

  在这次展会上,长城汽车推出的新款哈弗、观致汽车推出的QamFree都令人耳目一新,而在2016年高歌猛进吉利汽车,虽然没有推出新车型,但是其逼近十万的月销量也在这次车展上吸引了足够的关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企自主品牌的凋零:一汽欧朗连续三月销量为零,悄然停产,夏利日薄西山,著名的红旗品牌,也靠着政府采购生存。曾经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和轿车,被称为“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的一汽,如今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已经被“干儿子”民企们远远地甩下了。

  国有车企和民营车企有着迥异的发展道路,这给两者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差异埋下伏笔。今天中国的四大国有汽车集团,都在改革开放之初承袭了雄厚的资本、工业实力以及保护性政策,反观民企,作为中国第一家涉足汽车工业的民营企业,吉利最初拿到一纸生产许可就渡过了层层难关,而这家以制造冰箱配件起家的民营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显然也无法和四大汽车集团相比。

  除了先天优势之外,“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也给了国企们躺着赚钱的资本。自从八十年代这一概念被提出,就主导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汽车合资潮风起云涌,国有车企争相与国外品牌合作,国外车企也乐得在方兴未艾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长安福特……满大街的合资车让国企躺在成熟技术上大赚其钱,但时至今日,技术没有得到,却把市场拱手让人。

  在汽车工业尚不发达的时刻,用市场换取国外先进技术,然后逐步消化,进而独立创新,原本不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就是见证。然而,中国的国有车企却始终没有进行这次质变。陈旧的管理机制、冗杂的机构设置让国企难于改变,照顾性的政策、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又让国企们不用改变就能活得很好。翻开近年来的数据,凭借着这些合资品牌,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等国企无不闯进了世界五百强的名单,个个财大气粗,生活滋润。缺乏竞争的压力,也就没有自我革新的动力,在一个保护性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共和共汽车工业的亲儿子们,也就甘心做了国外品牌的“代工厂”。

  在各个方面具备优势的国企,唯独缺少了自主创新的动力;先天孱弱的民营车企却唯有创新,才能继续生存。天生又小又穷的民企,缺乏政策的支持,又没有国外品牌看得上,只有自力更生一条路可以走。从模仿到创新,从低端到高端,从国内都海外,吉利、比亚迪、长城们的路越走越顺,甚至有了与进口车、合资车同台竞争的技术与资金积累。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汽车市场取消保护性政策,打开大门,进口车不再受高关税的阻挡,到时候真正害怕的,是手握技术的民营车企,还是空有资金的国有车企呢?

  创新对于国企为何这么难?国企在自主创新上的乏力,既是主导政策的问题,也是内部机制体制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保护政策让国企没有创新研发的动力,内部落后的体制也让国企没有创新研发的能力。外部和内部这两点原因不改变,国有汽车集团要摆脱合资、拥抱自主品牌的一天就永远不会到来。

  文/苏炜(中山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