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24日,红辣椒评论刊发《订制室友非改善宿舍关系的最佳途径》(以下简称《订制室友》)一文,对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宿舍自选制度提出质疑。然而,笔者以为,比起随机分配,宿舍自选制度实为制度进步,不仅不应批评,反而应当推广。
寝室是大学生四年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宿舍自选制度使得学生能够找到爱好一致、习惯相似的室友,能尽量保证舍友相处和谐、住得舒心。高校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个体差异较大,随机分配寝室可能会导致寝室矛盾的增加。如有的同学习惯早睡早起,而舍友却喜欢在夜晚自习,二人的生活方式本都没错,住在一起却矛盾频频。如果他们能够自选寝室,想来也更愿意选择与自己作息一致的舍友,上述摩擦自然可以避免。实践中,上海大学等学校在实行宿舍自选制度试点后,试点新生无一人提出转寝,也说明了寝室自选制度对减少寝室矛盾的巨大作用。
这一制度的反对者,如《订制室友》一文,提出随机分配宿舍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高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室友,就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单一化。想要解决宿舍问题,最终还是应当靠学生自己调整心态、交流沟通。这一主张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锻炼适应能力”实际是对宿舍矛盾的美化与遮掩,既无道理,也无必要。
和社会、工作中的矛盾不同,寝室矛盾往往来自于生活习惯差异。高校大多是集体住宿,二十平米住四到八人,时间长达四年。然而,现在学生小时候和爸妈住,成家了和伴侣住。就算是与人合租,大家也多会预先考察,尽量挑选习惯一致的室友,一生中其实没多少机会身处这样被他人“全方位、近距离、长时间挑战生活习惯”的环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和谐有爱的自选宿舍,选择矛盾更多的随机分配呢?难道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吗?宿舍最大功能应当是休息、放松。大学生想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大可以多多参加社团活动、实习工作,而不是在寝室里和舍友争吵不休、勾心斗角。“提升社交能力”只不过是对高校后勤粗放管理的美化罢了。将随机分配制度导致的寝室矛盾美其名曰“不断出现摩擦再不断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多方面能力的平台”,将正常的自由选择室友描述成“私人订制室友”,真是颠倒黑白,并不可取。
要解决寝室矛盾,学生需调整个人心态——观点没错,却不实用。
“调整心态”其实是一剂“万金油”。在任何矛盾中只要当事人调整心态,冲突都会化为乌有。原告被告调整好心态,法院就可以关门大吉;车辆擦碰了车主调整好心态,也不用再划分责任;同学吵架了调整心态,随机分配宿舍也没啥不好的。可惜,有些问题不是一句“调整心态”就能解决的。遇到问题就提“调整心态”,看似理智清醒,实则用处不大。
再者,社会上千人千面,不可一概而论。同学间发生了冲突,有的学生可能会调整心态,但有的人也许不会,否则也不会屡屡上演寝室暴力冲突的案件。在“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成为流行语的今天,学生们需要的不仅是个人自律,更是制度保障。学校采取措施减少宿舍矛盾,避免极端情况发生,正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国内外一些有条件的高校会给学生安排单人间、双人间,不仅保证了较高的住宿质量,也减少了舍友冲突的可能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成本。而其他高校安排学生住四人间、六人间乃至八人间,也只是受现实条件限制,不是专门为了增加寝室矛盾、让学生“提升多种能力”的。我们不应当将过去的粗放管理美化为“锻炼能力”,将制度创新认作是“娇生惯养”,更不能将“调整心态”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推广宿舍自选制度,减少寝室矛盾,才是高校为学生着想的应有之义。
文/李诗格(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