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大学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代打热水、代取外卖等,高校里新兴的“跑腿经济”值得关注。有人为此月入3000元,还有人专门为此建立了平台去进行创业。(11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面对取外卖、打热水和领快递等琐事,自己没时间去做或者不想去做,让其他同学跑个腿代做一下,并给其一定的酬劳,这就是跑腿赚钱的基本模式。随着各种“代做”的需求增长,这种模式也逐渐新兴,就形成了所谓的“跑腿经济”。其实,只要双方都是自愿的,对跑腿和酬金没有异议,这种模式就没什么问题。对于跑腿经济,公众应给予的是包容,用平常心去冷静看待,而不是过于排斥和抵制。
“跑腿经济”兴起后,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调配事情,在时间方面会有更大的自主性,也会运用得更加灵活。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为其他事情没空领各种东西或者身体不适无法去领的尴尬。
对于代领的学生来说,只不过是在自己闲置的时间里或者是顺路的情况下,帮同学做一些他们不能做的琐事,还能赚取一点小钱,只要彼此愿意,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如同一个“小兼职”,而且还更随意自由,不像一般兼职那样会受时间以及各种管理和规范的限制。不耽误自己的正常学习生活,也不会过于劳累,就可以赚点零花钱,这对一些平时相对较忙又想兼职补贴生活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现在的“跑腿经济”,既能方便学生,也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补贴,实质就是通过小额的资金流动让高校里的闲散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能较大程度地利用高校潜在的内需,拉动潜在的所谓“消费”。这样看起来,跑腿经济的好处确实不少,而且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消极影响,它的存在理应得到包容性的审视,所谓的批驳也应在现实的合理区间内,不能过度。
有人说,“跑腿经济”会带来高校的“功利主义泛滥”和“人情味漠然”,会让功利和冷漠沾染我们的教育。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但其过于受以往高校功利化刻板印象的潜在干扰,也缺乏基于高校现实和“跑腿经济”本身的理性考量,使这种担忧显得有些杞人忧天。
我们的社会对高校“跑腿经济”确实应该包容,但包容也不能走偏,切忌演化成“纵容”。在现实情况中,更要理性把控,将跑腿经济把握在一个合理的度上。比如“跑腿经济”中那些代点名、代上课和代考试等违背校规校纪的需求乱象,就需要整治和规范,不能让这些消极的需求把“跑腿经济”的水淌浑。
文/王彬(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