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有媒体报道:云南多所高校在评定助学金时,让学生上台演讲“晒穷”,根据票数划定等级,再匹配相应的助学金。这样具有仪式化的演讲,使本身基于人道主义的温情扶助变味成“你争我夺”的残酷竞选,侵犯了学生的隐私,也加重其心理负担。
发放助学金的初衷是资助高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其求学压力,实现教育公平。其中最重要的申请条件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但是,随着我国对贫困生匹配的助学金增多,大学生助学金从评选到发放的整个过程中畸态化越来越多明显,部分高校老师怕担责任,将压力与矛盾转嫁于学生,让贫困生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家境如何贫寒,通过激烈的竞争与选拔,依据申请人的贫困程度,最终确定助学金发放给谁。
虽说助学金的评选过程要求公开、公正、民主,但这种以上台演讲“晒穷”来争取助学金的公开方式颇为不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贫困属于个人隐私,当着每天都要相处的同学,把自己的“伤疤”揭出来,这样的痛苦和尴尬不难想象。但是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让学生正视自己,有勇气有信心面对自己,这样的辩解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也更加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其次,通过投票来划定等级,这样的做法不可取。人具有感情,感性因素在评选过程中占有很大成分,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同学之间的人缘关系会间接影响选票结果。以公开名义演讲“晒穷”的评选过程已经变味,故事每个人都能讲,不排除某些学生为了评奖而刻意编纂的行为。部分学生借着相互监督的名义,私下却合谋着“分一杯羹”,“拉选票相约拿到钱后请客”的丑闻却俯拾皆是。
再次,这种公开表达的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贫困生,因为公开演讲“晒穷”的评选过程附加了更多条件,比如说,你得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公众面前更从容地陈述自己的家庭状况,最终获得助学金。部分贫困生因为自己的贫困而难以启齿,更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摆放到一个公共平台,供大家进行讨论,他们宁愿放弃助学金的申请名额,所以助学金获得者并非与贫困程度相吻合。
这种欠妥的公开演讲方式,虽然规避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却侵犯了学生的隐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助学金不仅是助学业,更是助身心健康成长、人格完善,本来紧张的生活不应背负更多的精神负担。保证公平的办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在保证公开和保障学生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学校可以采取家访的方式,私下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或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进行考察,或在更小范围内进行民主评议,充分保障学生的隐私权。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践健康的慈善捐助文化,校方不会告诉学生“捐助人是谁”, 受捐者与捐助者的关系不再是“有恩必报”,更多的捐助是出于人文关怀的无偿援助,两者在人格意义上完全平等,这是对受捐者隐私和尊严的维护,是育人为本职责的体现,更是制度上的一大善举。
文/范雅楠(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