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西南大学在中心图书馆4楼自主阅读室开设了“脱机自习室”,进入自习室需将手机交给工作人员代为保管。据悉,这个自习室开设近一周,有学生坚持了530分钟不使用手机,也有学生十多分钟就熬不住了。(11月21日《重庆晨报》)
很多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到哪儿都能看见低头族,隔几分钟就得把手机拿出来刷刷微博、逛逛朋友圈,生怕在这两三分钟的时间里错过了什么重大消息,三分钟不用手机就感觉自己被全世界孤立了。朋友聚会已经没有办法全程面对面进行沟通,说不到三句话,就习惯性掏出手机来看两眼。没带手机出门,就非常没有安全感,失魂落魄,心里空落落的,分分钟想着“必须得回去一趟拿手机”,丢下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危害,类似于“脱机自习室”的活动层出不穷。很多高校都在践行无手机课堂,要求学生上课前将手机关机并装在固定的袋子里,下课后再将手机拿走;还有众多民间组织,发起了放下手机,拒做低头族的活动,活动形式不尽相同,有的规定每天用手机的时间,极端一点的则是完全抛弃手机;聚会活动上,大家都把手机都交出来,谁的手机先响,谁就会遭受到惩罚。
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也能唤醒我们拒绝做低头族的意识。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就脱机自习室而言,即使有人把手机放在了固定的地方,自习的时候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坐立不安,就算坚持了几个小时甚至是一天 ,学习效果也并不好。如此一来,这样的活动,对其个人来说,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很容易自己感动自己。
要想根治手机依赖症,我们需要找到其症结所在。过度依赖手机,其折射出来的问题是信息焦虑和存在感的缺失。在高节奏、快速度的社会运转节奏下,生活变成了适应,人的价值被削弱,存在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而在手机所架构的虚拟世界里,自己则能拥有信息权,通过不停刷屏,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寻找与人交流的共同话题,然后发表个人观点,能以零成本迅速得到别人的反馈,能够借此寻找到一种依托于符号之上的存在感与自我价值。
“脱机自学”的活动虽好,但对不同的个体来说,不是走到哪里都有这样的活动来时刻提醒你,放下手机,专心工作。参与一两次这个活动也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要想根治手机依赖症,我们应该自觉将这样的活动日常化,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让手机回归“人类工具”的角色。
文/杨雄(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