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2点半,首届“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高峰论坛于湖南科技大学综合楼5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荣宝斋》杂志主编、荣宝斋出版社社长、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张谷旻,《荣宝斋》月刊主编、荣宝斋画院教授徐鼎一,湖南省美术协会副主席、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杨国平受邀参加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张涛博士主持。
张涛就此次论坛主题“为天地立心——齐白石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做了详细阐述。他表明,齐白石其诗清新脱俗,其书酣畅淋漓,其画独步千秋,其印纵横恣肆。为当下的中国画创作与绘画语言变革,提供了极为深厚的精神思想资源。他指出,齐白石艺术精神即是指齐白石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艺术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视野、纵步古今绝世独立的艺术观念的合而论之。而这种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在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诠释与新的解读,带给大家新的启迪与新的灵感。他强调,在21世纪的当下,在齐白石的家乡,再一次探讨齐白石艺术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启示,也就更加具备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他希望此次“为天地立心——齐白石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学术论坛的举行,能为中国画的当前境遇与未来发展,为青年艺术人才培养与高校艺术教育变革,产生深刻而全面的指导意义。
围绕此次“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展览中的作品,唐辉从评选过程、评选原则和评选感受三个方面做了简要介绍。他表示,此次艺术节是由多所艺术院校在校学生参与的大规模展览,意义深远。他指出,展览评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看作品的艺术创造力、作品闪光点及作品所体现的生活态度。他认为,展览的奖项设定并不是目的,诸位学生的作品能够入选就已经很不错。“获奖只是开始,要学会坚持。”他祝愿各位参览者能够从他人的作品里有所收获,也希望大家能够对齐白石艺术精神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如何进行中国画的传承与教育?这是当前高校及画院所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张谷旻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阐述了当前中国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并对未来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他表明,在分科教学被贯彻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学背景、师资力量、教学方式都有所差异,而当前中国画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行政化。在他看来,教育改革应当听取教师的意见,教师对此最具有发言权。唐辉也表示,中国画教育是复杂的,它没有范本、没有固定模式,很难按部就班的去学习、去发展。中国画的传承与教育还没有找到一把契合的钥匙,大家仍然在不断摸索、反复尝试,寻找合适的出路与成才方式。对此,他充满信心,几代人的坚持终会让中国画的教育有所突破。
对于学习中国画,当下的学生往往认为学好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即可,而对中国画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是冷漠,更不用说传统中国画所需要的诗、书、画、印。对此,徐鼎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引用了齐白石的一句话:“我的诗第一”,他指出,在齐白石的心中,诗是绘画的灵魂,我们要多读诗,才能对美的意境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提升自己的艺术视角,才能促进人格升华。而对中国画的学习而言,对历史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研究同样重要。
杨国平对认真负责、全程参与展览评审的专家评委以及大力支持艺术节并积极参与的学生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表明,此次参展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目前的创作取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中看到了当代青年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坚持。在他看来,就科大学生而言,他们积极参与、认真研习、顶着夏日高温坚持作画的行为正是齐白石精神的体现。他认为,齐白石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同时,杨国平就艺术与市场的碰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当代青年学生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贴近自然,打好基础,积累好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学生要不拘泥于传统,不被现在的教学模式束缚手脚。
会后,论坛进入提问环节,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与会专家耐心做出专业性解答,现场气氛热烈,首届“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高峰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