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武汉市2016年“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追踪报道第三场播出,聚焦精准扶贫工作有待提升问题:有的扶贫干部是“走读”,根本没有驻村帮扶,有的长达10个月都没露面;有的反而加重了扶贫户的负担;有的扶贫项目遭遇“流产”。武汉市农委、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现场接受问政。(11月20日 澎湃新闻网)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最早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精准”是相对于“粗放”而言,要求变天女散花为有的放矢,变走马观花为真抓实干,变蜻蜓点水为处实效功,让贫困人口能够摆脱贫困的命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打好基础。
当扶贫干部“只问其声不见其人”,当种种拍胸脯的承诺“雷声大雨点小”,当扶贫项目胎死腹中不了了之,当扶贫对象越扶越贫,当贫困群众成为作秀的道具,这样的扶贫不仅寒了人心,也折射出某些官员错位的价值观、政绩观和群众观。
扶贫需要慰问,需要项目,需要媒体的宣传报道,需要党政干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但是如果扶贫仅仅就是拍几张照片、开几次会议、表几个决心,讲几段套话、给几张钞票、发几声感慨,这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浪费资源,于国与民毫无裨益。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扶贫工作的主体。所以精准扶贫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成为官员唱独角戏的舞台,更不能成为官员晋升的虚假筹码。精准扶贫,更应该走心,从老百姓的内心需求出发,真心实意地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遵从贫困群众的本心。要通过明察暗访明确扶贫对象,“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内心,了解他们的现状,制定合适的策略,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如果只从自己片面的观点或狭隘的利益出发,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想当然地“拍脑袋决策”,扶贫工作难免走形变样。
二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不玩噱头,担挑肩头;不依靠花架子,多跑成“泥腿子”。党政干部不能怀有“经手不穷”的想法从扶贫的项目中揩油或者吃拿卡要,更不能将扶贫沦为自己攫取私利的工具和机器;要始终清醒并牢记自己的位子是谁给的,是谁捧起来的,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为官亦有“官德”,要对得起头上的这顶“乌纱帽”。
扶贫关系国计民生,于“形”,当简洁实用,于“心”,更要通透敞亮。如此,乃国之幸、民之福。
文/卜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