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18日,《我不是潘金莲》首映票房节节攀升,导演冯小刚也不甘寂寞,趁热打铁,在微博上以潘金莲小女子之口吻,向万达老总王健林“开炮”,怨其“小格局”,因私企矛盾而伤及无辜,使《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的排片量过低。此话一出,便引起了吃瓜群众的广泛关注,万达公子王思聪亦发微博与其“对撕”,说其“说话阴阳怪气,听着恶心”,万达自有其道理。
无论真相如何,这次“口炮”相向都赚足了观众眼球,让本就火热的电影话题性更上一层楼。我们也甚至不用遐想连篇,就能给事情下一个炒作的定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冯导为自己电影利益发声,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但好电影、高票房,靠的应该是“口碑”而非“口炮”。
其实仔细说起来,好像自《非诚勿扰》开始,每次新片上映,心直口快的冯导总要向什么东西开开“口炮”,简直不“撕”不快。
《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他“撕”观众,说观众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私人订制》口碑扑街,他“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老炮儿》口碑不差,票房丰收,他“撕”同行。原因是《老炮儿》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电影。作为监制的《命中注定》上映,他护女主汤唯,“撕”李安。这一次的《我不是潘金莲》,他“撕”起了院线……在导演真性情的流露之中,我们也隐隐感觉到了真“套路”。
诚然,一部电影作品问世,制作人员都希望它能得到人们注意,能获得观众肯定,能取得票房佳绩。可在这注意力经济时代,许多影片在第一步就栽了跟头,没有撩起人观影的冲动,从此便默默无闻,在院线一日不如一日,等着成为“牺牲品”。制造话题,于是也就成了许多电影宣传的不二选择。但良莠不齐的电影市场,接二连三地出现中国烂片,类似“口炮”的话题挽救不了颓败局面,当凤毛麟角的好片出现时,“口碑”爆棚的它们只会强势逆袭,碾压烂片。且一些为票房而作的“行为艺术”,像《百鸟朝凤》的“跪求”排片,尽管赢得了不俗票房,然而话题性却高于艺术性。这对于一部好作品,很难说得清是好是坏。
毋庸置疑,一部电影, “口碑”才是真本事。随“口碑”而来的天然“圈粉”效应,制造出无数的“自来水”,票房之类,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去年暑假档的《大圣归来》,今年国庆档的《湄公河行动》,以及现在仍在热映的《驴得水》,它们统统用影片质量来化作成一匹匹票房黑马。观众都是“用脚投票”的,电影“口碑”不行,“口炮”再精彩,也招徕不了几个“冤大头”。
说到底,《我不是潘金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试便知。既然已经上映了,方圆画面的形式突破,告状之旅的官场反讽,演员的演技,台词的功底,是好是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总不至于被蒙骗吧。我们倒希望导演能少点“口炮”,而是多拍点好片呢。
文/王建(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