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让医患关系的“小确幸”成为持久的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朱迪齐 编辑:林旻煜 2016-11-16 00:03:1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14日,《人民日报》微信平台推送了一则文章《回答同一问题17次!这名超耐心的医生火了》。

  在微信推送内的视频中,一位老人反复询问对方是不是蒋医师,而蒋医师也不厌其烦地回答“是”,一来一回相同的问题老人足足问了17次。

  看多了关于医闹、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这段视频里平凡无比的“絮絮叨叨”真是让我觉得充满温情。蒋益君医生对老人的一次次耐心回答,像是在应声自己老父亲的不断呼唤。医者父母心,此处乃医者赤子心!

  视频中的老人已80多岁,与蒋医生已相识18年。尽管三四年前老人得了健忘症,记忆力变差,可每次来看病都记得要找“蒋医师”。老人对医生的充分信任让我相信,18年前当他第一次看病时,蒋医生便是用耐心的态度对待。18年,老人难以忘怀的,绝不仅仅是蒋医生专业的水准,更是其始终如一的温暖态度。

  事实上,这段视频记录下的,只是老人五次返回询问中的最后一次。蒋益君说,当时之所以一直耐心地回复老人,只是想让老人放心。病人看病,不管病情是否严重,心里总是会有点焦虑与紧张。而医生春风般和煦的态度,首先便能在心理上给予患者一定的缓解。不断地答复确认,只为“放心”二字,实在令人感动。倘若医生都如此,医患关系的冰川是否也会被这春风消融?

  当然,我们理解,在我国人口众多、医生从业者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够高,每日应付琐碎、相似的问题实在疲惫。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益君医生看似平凡的举动才有了其非凡的存在意义。一次耐心可能还算简单,始终如一的坚持让简单成为不简单,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从这个角度说,蒋益君医生的“火”,便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没有这一位老人,可能也会有下一个。而媒体的镜头,就应该对向这些普通人,让越来越多的蒋益君们火起来。

  此外,这篇推送亦使我们感受到了主流媒体对先进事迹报道态度的转变。以往,媒体在报道优秀人物时,总容易陷入塑造悲情英雄形象的套路。“XXX医生为抢救患者献出自己的生命”“X地一医生猝死在手术台上”“因连续工作X天,X医生因心肌梗塞不治而亡”,这样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

  医生里的“悲情英雄”固然可歌可叹,然而我们却希望这个社会能少一点这样的人物。

  一方面,我们期待医疗行业的不断进步,提高医生的待遇,让医生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并非读者冷漠,同理心差。就像服用多了抗生素,在感官不断地剧烈刺激之下,读者对药的耐受力也不断增强。很多媒体太多的严肃煽情,让我们怀念一碗清粥一样的恬淡。家常饭食,人间烟火,却是身体日常需要的基本养分,琐碎的事件也足以打动人心。

  这件温馨的小事,就像一股清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是医患关系的“小确幸”。

  我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小确幸”,构成医患关系持久的和睦、幸福。也希望,部分媒体能逐渐打破生硬刻板报道的枷锁,让日常微小的感动成为持久的新常态。

  文/朱迪齐(苏州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