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勿将“贫困生”的标签公之于众

来源:红网 作者:刘泽溪 编辑:林旻煜 2016-11-11 00:05:3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一篇《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的微信文章引起网友讨论。文章讲述了一位大学贫困生,因为一双耐克球鞋被同学举报,失去了贫困生助学金。举报者的立场是,既然都买得起耐克球鞋了,那就不算是贫困生了。(11月8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贫困生的帮扶,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工作重点,然而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却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在不同的高校,对于贫困生资格认证,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主权,但是不管如何操作,都不能侵犯受资助学生的尊严。“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的样子”这句话,无疑是给贫困生贴上“贫困”的标签,要求贫困生将贫困面展现给世人。

  中国式扶贫的固定程序,是领导先作讲话,受捐者感激涕零,在“长枪短炮”的闪光灯下谦卑地接过补助。然而,在学校这样神圣的地方,贫困生的隐私权不容侵犯。贫困人群有隐藏贫困的权利。将个人贫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对大多数受资助者都是一种侮辱。在社交中,掩藏贫困也是一种自然的习惯,这时,贫困者注重外在、稍加打扮也无可厚非。

  早在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明确规定申请者要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的条件。然而,就是这条“困难”与“俭朴”却没有量化的标准,因此,对于贫困标准的认定权往往下放给地方高校。

  但权力的下放没有令爱心得到有效延续。部分高校帮扶出现了怪象,有人看起来穿戴高档却拿着助学金,而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却因偶尔的“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一些奇葩标准也令慈善变得僵化。2015年,武汉某大学规定:“学生在食堂用餐,如果女生每顿超过6.2元,男生每顿超过7.2元就会被取消助学资格”;今年9月份,西安思源学院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取消学生小刘的补助款。

  尽管有种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一个学生的贫困境况也很难以完全客观透明的量化指标进行测量。对于那些使用奢侈品的贫困生,学校应当追问一句奢侈品来源,也许是勤工俭学攒下的钱,或许是有亲戚朋友送给学生的礼物,又或许是得到了社会资助。

  帮扶的目的,就是改善贫困生的境况,缩小甚至消除贫困生与大家的物质层面上的差距,武断地根据学生使用什么东西定义贫困生资格,等于是要求贫困生始终维持贫困的状态,这和帮扶的目的明显背道而驰。贫困不是过错,更不是负担,它只是一个标签,贫困生有权将其隐藏,如果用僵化的规定将标签置于公众视野,等于在践踏贫困生的自尊。

  文/刘泽溪(中国人民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