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城市化不应掉进“忌讳贫民窟”的漩涡

来源:红网 作者:张晓雨 编辑:林旻煜 2016-11-11 00:04:4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南方日报》的“南方视觉”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组照片。照片中的广州车陂农场,在周边高档住宅小区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刺眼:整个农场被各种废弃物围成一座“垃圾海洋”,而一些工人及其家人便蜗居于此。

  谈及“贫民窟”,可能很多人觉得离我们很遥远。但像商业住宅中被分割成无数隔间的“蜗居”,在城市边缘像流浪汉般漂泊群居的“蚁族”,在废弃建筑之上修起的“棚户区”,它们虽无贫民窟之名,却难掩“贫民窟”之实。

  “贫民窟”一词,一直以来代表着最恶劣的住房条件和最不卫生的环境,因而很多城市建设者,往往对其缄口不言,但这也往往是欲盖弥彰。这些潜伏在光鲜城市之下的“贫民窟”,面临着安全用水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住房建筑结构差和居住权没有保障等问题。它的存在,也是影响城市治安、增加城市管理成本的一大因素。显然,这些问题不是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就能够掩藏住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建设者也曾针对“贫民窟”现象努力整改过。像2013年,广州车陂农场就迎来了一场整治活动。面对整治,部分居民收起行囊另谋住处。可这座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城市发展背后的“贫民窟”,并没有因这次整改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一年又一年,那些处于城市食物链最底层的人群依然蜗居于此,在这里养殖种菜,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这是因为游离在现代管理之外的这些居民区,其存在其实有一定合理性——在农村谋生艰难的推力和城市谋生机遇的拉力共同作用下,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势不可挡。而这些刚迁移到城市的底层人群,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迅速适应城市的生活和生存节奏,其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暂时无法支撑其在城市的消费水平,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迁移者只能选择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贫民窟”。

  事实上,“贫民窟”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阶层断裂的一大表征,“贫民窟”式的底层分化正在悄然进行。一边身处繁荣城市化建设,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的城市居民;一边是被遗弃的边缘地带,差距明显的底层群众;假如继续缺乏重视和相应地管理,其中的两极分化将会越来越严重。

  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城市“贫民窟”现象,但小范围的此类现象依旧不容忽视。而在缓解城市“贫民窟”问题的进程中,城市建设者应当帮助人们从“贫民窟”内部加以改造,而不是一味地将“贫民窟”里的蜗居者强行迁移。

  文/张晓雨(西南科技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