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崩坏的人性,出现在每一个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樊琨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1-03 00:04:3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闲来无事,和朋友一起买了《驴得水》的电影票。尽管这部片名不知所云的电影没有红得发紫的参演人员,但本着对开心麻花长久以来的信任,我还是决定贡献票房。如果说开心麻花出品的上一部《夏洛特烦恼》,被一些人斥责包袱粗浅低俗,那么在这一部承接《夏洛特烦恼》的电影里,大众所期望的“内涵”则结结实实地被甩在观众面前。

  趁着刚看完《驴得水》的热乎劲没过,我想聊聊这部电影到底是如何走心的。

  民国时期,在一个荒芜偏僻的村子里,三名老师连同校长为了学校的生存开会,老师们不惜用自己的工资作为奖学金来吸引学生,每个人头顶上都闪烁着农村教育理想的光辉。

  这时有意思的一个设定上演了,随着驴棚的失火,我们发现了藏在老师们中间的一个谎言:为了方便到离学校二十公里外的地方挑水,校长向上级谎报了一位老师的名额,用“吕得水”老师的身份申请工资,以供养驴并贴补学校的日常开销。

  这样一个谎言被抛在开头我们就知道,一定会有更多的谎言来圆这个谎。果不其然,教育部派了官员前来视察,并且专门查这位吕得水老师。

  情急之下,校长拉来一个没文化的铜匠来冒充老师讲课。而让所有人都啼笑皆非的是,这样一个没文化的铜匠,最终被特派员给予了至高无上的教育家光环。看到这里,很多观众可能也就猜到,特派员也只是一个脑袋空空,一心只想捞油水的官员,他才不关心什么农村教育搞得好不好,这里的学校黄了,他还能再去其他地方捞一笔。影片的暗讽意味强烈,这就像现实中的一些官员美其名曰考察,实则只是面子工程,连带着要被考察的地方陪着官员一同演戏,大家一起做表面文章,所有人都避开那些被藏在阴暗角落里的黑幕,不愿戳穿。

  这次视察过后,假冒的“吕得水”为学校招来了投资,老师们的工资涨了,学校也重新整修,而看似其乐融融的场面,实际上伴随着利益纠葛和巨大的危险,把每个人都推向了人性崩坏的深渊。不久之后,特派员的第二次视察,让我们见识到官员的油滑,权力阶层的歹毒,知识分子的懦弱和伪善。我们能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身上找到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劣根性。

  天性自由放荡的女教师张一曼为了让铜匠服从于他们的计划,选择“睡服”铜匠。而这样的利用不仅激怒了铜匠,也惹怒了一直喜欢她的男老师裴魁山。于是当铜匠翻身选择和特派员站队,一起凌辱张一曼时,魁山最先揭竿而起,用最恶毒的话辱骂张一曼。同时一旁的校长在这场争斗中则处于一个和稀泥的状态,他既不希望伤害自己人,又迫于权力不敢不从。另外一名老师周铁男,是这场戏中最有看点的一个角色,他即使被枪抵着头也坚持咆哮着反抗的样子,让人觉得,张一曼似乎还有救,不至于被铜匠过分欺辱。随后整场电影设计巧妙也让人揪心的一幕在这里出现了,枪声响起,当我们都以为周铁男死了的时候,发现枪弹只是擦过了他的耳朵,开枪是为了吓唬他。之后周铁男的行为让人大失所望,但也在意料之中。经过这一吓之后,人性中最原始的对生的渴望被激发出来,周铁男也不过是只纸老虎,他有与恶势力斗争的心,却又软弱无能,于是最终选择叛变。这像极了拥有一腔热血的青年们,在诉求得不到回应,并且受到来自社会的恐吓和打击之后,选择被迫接受现实,苟且而又卑微地活着。

  在这场争斗的后期,裴魁山少了咒骂张一曼的勇敢,而是被那一声枪响吓出了眼泪。我惊讶于他的因爱生恨,自己得不到的就要亲手毁掉,以一个直男的思想打压女性,却被枪声吓成了缩头乌龟。歹毒、懦弱、自私共生于这个角色之中,他似乎影射了社会中一部分精于世故的中年男人,唯利至上,不服从自己的,就要毫不留情的打压。

  尽管孙校长不忍心对张一曼进行指责,但通观全片就能发现,他是这一系列闹剧的罪魁祸首。如果谎言在开始就被戳穿,而不是为了他所谓的“农村教育实验”,就不会牵扯出更多的骗局。孙校长口中的成大事就要不拘小节、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实则都是在掩饰自己的失败,直到最后赔了女儿,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其伪善可见一斑。

  张一曼作为整部剧中拥有自由独立之精神的代表,其外表放荡但内心纯良,她对人生的注解实际上是女权主义的一种体现。就在我们都希望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角色能够快乐到影片结尾时,却发现张一曼在经历了这场批判和剪发后,精神崩溃,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死暗示着那个女性权利的落败,同时也给了那个压迫女性的年代一记重锤。

  这场批判的戏,像极了中国风起云涌的上世纪60年代。片中的特派员说:我就喜欢知识分子的脾气。这句话实际上极为讽刺。孙校长、裴魁山、周铁男和张一曼,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脾气和傲骨,却也最无能,最伪善。那么作为片中最没有文化和权利的底层人民就是好的么?表面笨拙朴实的铜匠,在翻身之后变得无法无天,其恶毒报复的一面在批判张一曼的情节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耀武扬威让我想起了清朝后期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农民运动,建立在恶势力基台之上作威作福,没有头脑,手无寸铁,最终自然无法逃脱底层的命运。

  影片的最后,校长的女儿前往延安,离开了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通观全片我们发现,校长引以为傲的“农村教育实验”成了笑话,老师讲课成了表演,讲台不是面向学生而是面向官员,甚至变成了骗钱的工具。

  《驴得水》讲的是最真实的人性,它不仅在过去,也是现在,更是将来。那些潜藏在人心底或纯真或伪善或歹毒的一面,演绎着每个时代的社会,也构成了社会中那些独立的生命个体。

  文/樊琨(南京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