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如果过度比较,那你还是一无所有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安琦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1-01 00:12:3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最近朋友圈一篇名为《为什么上了985﹑211,我们反而感觉自己一无所有》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焦虑问题的热议。文中指出,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无法摆脱现实的枷锁。

  是什么让年轻人深陷焦虑与迷茫的无力?又是什么让原本优秀的人感慨“一无所有的自己”?在我看来,此文无异于是自我慰藉的“鸡汤”,诉说着自卑与狷狂。作者不仅轻视奋斗的意义,还陷入了过度比较的漩涡,其结果只能是自怨自艾。

  在比较中,最难以否认的一点是,我们总会下意识地选择用自己没有的去对比别人已经拥有的。先是满眼羡慕地盯着他人身上的某一个闪光点,然后低下头将自身的劣势无限放大,再陷入焦虑和自卑中,从而难以自拔。自卑心理就这样在比较中愈演愈烈,而当尺寸长短的差距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阻碍时,你也会忘记如何努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态度相对乐观的人通常会用比较来激发斗志,迎头赶上,而这些人往往就是父母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对人生有规划,当完成了一个目标后,便想着去完成下一个,以此提升自己现有的高度。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一点不错,成绩好的孩子也还是会自卑。正如每个人优秀的方式不同,我们在某一方面也必然存在着不足,没有人会是最完美的人生赢家。

  比较在短时间内会让部分有作为的人更优秀,但自信心理的建立,是否真的需要依赖比较来获得?当丧失了对自我价值肯定的快感,而面对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急速降低的情况时,焦虑地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你走的每一步又何尝不是如履薄冰?

  而持悲观态度的人看到的,往往是自己低于别人的起点和努力后的无果。倾尽全力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别人却唾手可得,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产生的心理落差,会对自身之前的奋斗产生质疑,从而徒增内心的怨念与自卑。

  高考前成绩说明一切,步入大学后环境的改变使个体差异逐渐凸显。在各类差异性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都在潜移默化地加深,而强行攀比后的不作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其后果则是自卑情绪的无限蔓延。

  个体的自卑与学校无关,就算不是985﹑211,若过度比较存在,你也依然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优劣对比中,由社会焦虑引起的低落情绪实属正常,可一味比较后,连自己拥有什么都毫不在意,又何谈一无所有?我想即便得到了,也未必能学会珍惜。

  比较本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既然选择了做比较,便是承认差距承认与他人相比之下,自我能力的不足。它更多是一种警醒,而不是否定现状的自卑与迷失自信的焦虑。我们需要在比较中看清自己的得与失,而非在过度比较后自怨自艾。作为个体,我们要相信,即便现在黯淡无光,也不能影响到真正发光的那天到来。

  文/王安琦(华中科技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