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吃瓜群众:围观背后的冷漠与无情

来源:红网 作者:杨喜喜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30 00:04:2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刚刚过去的一周,娱乐圈发生的两件大事:陈赫喜当爹、张雨绮闪婚,一时间让一众吃瓜群众脑洞大开,而且操坏了心。在讯息日益畅达的网络时代,吃瓜群众纷纷化身名侦探,个个“柯南”附体,反倒抢了“狗仔”卓伟的饭碗,而让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当事人被动万分。

  对吃瓜群众而言,他们喜欢自己的状态,并放大其对社会的作用,宣称“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从这点来说,该群体已然跳出“意见领袖”的主体限制,在网络空间中,自成领袖并形成潮流。与那些义愤填膺的网络喷子相比,吃瓜群众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不缺席每场热点事件,却又能顶着不明真相、故作无辜的嘴脸占领舆论高地,在舆论垮塌或消解中全身而退。

  同样是围观,王小波将围观理解为沉默的哲学,一种符合年代规律的处世方式。沉默见人性,是王对理性缺失的年代深切的感悟,反观理性现存的当下,“话语”太多的人要么成为公知,要么沦为网络喷子。表现在当前的舆论场中,后者较为擅长冒充前者,用偏激的言论误导公众。而恰恰是绝大多数受众的集体无意识、部分沉默反倒给喷子可乘之机,被其言论牵着鼻子走。与此同时,沉默也由先前的理智沦为围观背后的冷漠与冷血。

  围观造就冷漠的人,表面上不参与、不表态,实则却是怂恿人自杀的最大起哄者,是老人跌倒后不扶反拍照更博的路人甲、是自诩早已看穿一切却又迫切希望事件持续的鼓掌者,全身散发着发酸发臭的劣根性,是不屑一顾绝对的自傲。

  站在“灵魂的最高点”,决定了吃瓜群众拒绝戴上“乌合之众”的帽子,绝对的理性、对事件围观、关注事件走向而非随喷子大流。然而,表演的太浮夸,通常默默看着人们为了可笑的问题进行口舌之争,关注类似于“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那你就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我哪里无情!哪里残酷!哪里无理取闹!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残酷?哪里不无理取闹......”之类的不休争论。于是瓜子成为闹剧的消磨工具,围观发展为对他人琐事的嬉笑观摩。

  表面上围观,实则恶意揣想,就如同天平的两端,围观产生的所谓民主力量,取代真正民意,助推事态走向恶化。比如转型期的中国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根源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围观,让一件非常事件演变成影响地区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于是,围观并未改变中国,反倒给本就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一把冷漠之刀,插进前是浑浊的,拔出来却是红色的。

  当围观由线下的集会发展成线上的袖手旁观,从未安静的舆论场再次被人性的丑陋所笼罩。不论是刚刚发生的林心如被爆逼婚、前不久发生的乔任梁自杀、还是前几年的女大学生失联……背后的吃瓜群众大多脑洞大开,个个都可成为优秀的编剧,将悲剧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关注事件相关爆料而非事实本身。与其说悲剧让人痛心,不如说冷漠更让人寒心。

  这世界最大的恶意就是用自己龌龊的想法揣测他人,用肮脏的词语贬低别人,而前者是吃瓜群众,后者则是网络大喷,不必五十步笑百步,因为两者彼此半斤八两。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两者的通病——“我们表现得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的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一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人总是高傲的让他人反思、让世界反思,殊不知世界是由一个个与自己一样的个体组成的,在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的时代,人们却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越来越不能容忍。这种人性弊端无关国别,只在于内心有无对世界的善意。

  当然,这里并非先入为主,将吃瓜群众的围观看作十恶不赦,应该正视理性的围观一定程度上让正义战胜邪恶,让良知占领精神高地,汇聚民意,整合民智,真正实现“围观改变中国”。此外,也应该认识到围观一定程度上也与政府单方面封锁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相关。但不可否认,在阴谋论反复被唱响、人性永远落后其身体最真实的反应,对他人悲伤嗑瓜子似的围观,无疑是不加掩盖的对世界最大的恶意。

  因此,让喷子自生自灭,让吃瓜群众抛下袖手旁观,是肃清舆论场乱象的一种方式,而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加强事件真相辨识度,不盲目跟风,则能有效斩断喷子言论传播的广度与强度。此外,对于媒体而言,加强主流言论的引导功能,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对舆论的分辨力,也是增强正义言论占据舆论场主位的手段之一。

  文/杨喜喜(重庆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