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有位河北大学的同学向笔者苦诉大学转专业“太坑爹”,原因是转专业限制名额,若报名人数超过限定名额,就要按照成绩高低来确定可转对象。这还不足为怪,难以理解的是,名次是按照全校同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绩排列的。这项条件似乎有点荒谬,甚至让人匪夷所思。
对于前面同学所说的“成绩要按照全校同级不同专业的成绩来排名”,笔者认为根本行不通。不同专业的成绩排在一起对是否能转专业有参考意义吗?笔者认为没有可以参考的价值,原因是学生专业不同,所学科目,任课老师对本专业学生考核的标准不同,具有这么多相异因素的成绩相比较,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大学生想换专业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种:一是学生对原专业不感兴趣;二是学生觉得现专业将来的就业形势严峻;三是学生由于身体不适、气候不适应等外界因素不得不转。
对感兴趣的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一些。经历了十二年的应试教育,可以说刚高考完就要报志愿的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对高校所设的专业情况很可能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对原专业不感兴趣也是情有可原。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学生毕业后也会相对顺利地找到工作。而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在原专业继续学习,转专业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法。客观来讲,这三种情况都合情合理,不仅不会造成高校内部教育体制的混乱,反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大学生转专业不应该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规定和要求不应该苛刻,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系列的压力。
我国在关于本科生转专业的历史沿革中经历了百般周折,但就目前来看,转专业制度仍不成熟。1958年原高等教育部试行《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草案)》;1960年教育部公布了正式的《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转专业的基本条件除了生理原因之外,增加了若干情况。在转专业方面,两项规定的基本条件既严苟又模糊,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转专业行为的保留态度和限制。现如今高校转专业制度虽有大幅度的改革,但是相应的限制条款还是很多。目前国内高校内转专业制度普遍不完善,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们无法用昔日转专业制度创设的任何一种思路,来规划如今的转专业制度发展。转专业制度经历了由点到面的发展,并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各高校的转专业人数普遍也呈梯度增长。但各学校对转专业自由度拿捏千差万别,转专业政策受惠范围非常局限;转专业工作环节较为繁杂,转专业制度的灵活性与自由度不足等问题,还需要相关体制机制的持续变革来回答。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曾经质疑:“为什么只有成绩靠前的学生才能转专业,可学习那么好,又何必转呢?”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大家似乎都无奈地去接受这个不甚合理的现状。笔者觉得适当地调整要求,已经是大势所趋。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早日重视起来,为广大高校学生制定出一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转专业规则。
文/牛冰(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