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当心“焦虑心态”蔓延年轻一代

来源:红网 作者:张璐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30 00:04:2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27日起,两篇分别出自人大校友之手和复旦学生之手的推文《一个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和《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一时在朋友圈刷屏,两篇堪称姐妹篇的心路历程一时引得广泛围观,在飙升的阅读量和点赞数背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压抑感、自卑感、焦虑感和苦闷感跃然纸上,令人不由得心情复杂、百味俱陈。

  文中笔端所触,很多情节令读者们顾影自怜甚至沉浸其中,在高水平的平台上找不清自己位置时的彷徨,在闪烁的灯光下看不清前进方向时的落寞,身边同学似乎不用多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看起来不用多刻苦也可以衣有个好工作,穿名牌逛街出国谈恋爱似乎成为眼中的“他们”的独家专属,反观整篇文章行文,散发着一股强烈的自卑感、依赖感和迷茫心态,发人深思,让人感慨。

  客观地讲,当下社会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的现实已经深刻地反映在了大学校园之中。由于出身、以及毕业后出路的差异,分化差距早已印刻在大学生们的心理上、注解在他们的行囊中了。故乡在沦陷、北上广又不得不逃离,毕业生为未来奔跑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无奈,实则背后都有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面对这样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每个人似乎都在遭遇着情感和认同上的迷失。“葛优瘫”火遍网络,多愁善感渐渐主流化,但抛开单纯情绪上的宣泄不说,这种精神上的焦虑就格外值得警惕了。

  更何况,这种感慨,还是由这些通常人眼中的“名牌大学生”所作出,所传达的。应该说,文中折射出的焦虑心态是普遍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在现实面前失去了选择的可能性。一个每天都在为未来积蓄能量的人是来不及患得患失、唉声叹气的,一个“每天都要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人是不会被暂时的迷茫和困顿所束缚的,他们只会努力向前奔跑,尽管偶尔会瞥一眼拐角处,但是前行的决心并不会动摇。

  我注意到在这两篇文章的评论背后,不乏“人大复旦都这样,那我们该怎么活”的调侃或者感慨,其实这正是这两篇文章的最值得反省之处,一些在我们眼中的顶尖学生如果都这样,那么相较之下,更多青年学生又该作何抉择,是安逸还是沉沦?未来的精英群体应该如何对他们的同龄人做出榜样?这些始终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毕竟关于年轻人的苦闷与惆怅,还常常指向社会发展深层次的偏离与缺憾。

  与曾经一度泛滥的心灵鸡汤或者专门调侃心灵鸡汤的“反鸡汤”段子相比,这种文章疯传的现象,足以证明当下青年学生的焦虑已经出现一些新特征。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理想情怀满满,自我信心十足,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但现实又免不了遭遇挫折、失败甚至意外。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不是面对失败“如何解决”,而是“如何相信自己可以解决”。有关校园里的苦闷与惆怅,很多时候更多的还是自己在无病呻吟,更可怕的是,即使呻吟过后,部分人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自我开脱的世界。呻吟与叫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呻吟感慨,自我发誓“明天该如何如何”之后,还是在为第二天是否要早起读书而纠结不已。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他曾说“人是自我选择的”,人选择成为自己所想成为的人,并当为自己的选择负全部责任。回到本文说开来,选择怎么样过好大学生活,完全在于个人本身,与其怅惘、迷茫、感慨、叹嗟倒不如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值得庆幸的是,北京大学王昱同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王荟萃同学都先后发文,驳斥“一无所有”,各种观点笔者亦深以为然,但这背后的焦虑心态尤其值得警惕。

  文/张璐(兰州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